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面对2003年高考的几道作文题,有很多话想说。
先说全国卷。今年仍然是话题作文的形式,材料选用《韩非子》里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高考作文以寓言为材料,是可以的,而《韩非子》里的寓言又是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智子疑邻”的故事实在是太陈旧了,早已在各种出版物上翻来覆去地出现过,寓意虽好,形式和内容都不新,不宜用来命高考作文题。《韩非子》里还有那么多好的寓言,为什么不选用?除了《韩非子》,古今中外那么多好的寓言,为什么不选用?现实生活中,以及人类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的畅想中,有着无尽的作文材料的资源,为什么不选用?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就更令人失望了。“认知”是个什么玩意儿?适用面很广的《现代汉语词典》竟然翻不到这一词条,在《辞海》里才见其踪影——原来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对之,《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认知:译自英文cognition,即认识,在现代心理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既然如此,与其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高考作文话题,还不如说它是一道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命题。这还不算,再加上“感情亲疏”对话题的范围限定,这道作文题就更显得别扭了。总的说来,全国卷的作文题为难了我们的近600万左右的考生。当然,我们的考生还是聪明的,痛苦挣扎后,同往年一样,少数考生的佳作照例是会出现的。
与全国绝大多数考生相比,北京和上海的考生就幸运了。北京的“转折”和上海的“杂”,题目上的文字虽然眼熟,而这样的文字成为高考作文题后,又是多么的富有新意!这两道题给考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作的空间,无论哪种程度的考生都可能产生创作的欲望,都可能将自己的写作水平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由此看来,今年的几道高考作文题,对全国所有的考生来说,是不够公平的。这里,试着进一言: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终审时,能否由相关的最权威的机构作一个相对的平衡——新意难度及其他。
200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