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我不是药神》刷屏。忙过一周周五风风火火赶紧进了电影院,果然不让人失望。又是一部让人哭了笑笑了哭,笑中带泪的好片子。观后感内容涉及轻微剧透请还没看过的人员火速离场,重复一遍,这不是演习,请火速离场~
这是个药贩子和药企和患者的故事,山争大哥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老婆跟人跑了不希望孩子和前妻一起出国的小人物,混迹于社会底层。在机缘凑巧和生活的重压下他开始走私印度仿制抗癌药,进价500,国内正版药4万,他卖5000。大捞一笔受人威逼利诱之下200万转手了“代理权”,伤尽一干朋友自己遣散走私团队走上小老板的成功之路。直到一年后朋友因断药自杀才幡然悔悟,痛下决心再次走私,不赚钱哪怕赔钱也要把便宜的抗癌药卖给患者,最后被捕但推动了社会制度推进的故事。
这部片子我看到了程勇内心的成长,小人物的悲哀,患者的无助,每个人鲜明性格等等编剧导演影片非常出色的地方,但是我想说说医院、药企和患者的事儿。
其实高价药的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只有我们身边的人得病时我们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在影片中药企被演示为反派,令人不齿且厌恶。作为学药的首先我要替药企辩护几句,药物的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并不高,大部分成本在于研发,一个新药的研发从起步到成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大学教授曾经给我们算过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大概要几十个亿的投资,几个研发团队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努力和付出。那么药企定价高昂在药企看来就很合理,我前期投入就已经很多了,后期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人、财、物、产、供、销、存、研都是要钱的,我做企业要回本更要盈利,甚至我需要比同行赚得多才能发展,至少不被兼并。对于药企高价并不是错,甚至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意思。高价药对于医院的医生呢?医院的大夫不会在意药品的价格,他在乎的是药品的效果,他治疗的效果。他的工作是治病救人,至于患者花多少钱那不是大夫的关心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医院的大夫在电影中显得那么冷漠。(其实现在的大夫好多了有良心会顾忌一点家庭实力,详情请去看《心术》)但高价药对于患者就如同死神手中一点点紧缩的铁链,越贵自己死的就越快而且死前很可能还拖累家人,最后甚至只能选择自杀来结束病魔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
看起来高价药这件事似乎大家都没错,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也是电影中程勇成长的地方:良心!山争作为小人物落魄的时候也是有良心的,看到思慧孩子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是趁人之危,及时收手,给黄毛钱和药让黄毛回家看看都是其良心的体现,这也才给后文他被关谷的死警醒亏本也要走私药品埋下伏笔。药品和商品不同是患病者生命的刚需,我不吃饼干不会死,不喝可乐不会死,但是重症患者不吃药就是会死啊。生命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时长是否可以被价钱衡量呢?这是个哲学问题姑且不论。我们想找寻的是一个中间点,药企有钱赚,治疗有效果,病人买得起的中间点价格。和朋友探讨后有了一个设想,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首先理清整体研发费用,加上成本费用设定固定回本年限(5年10年?)和在药品回本后药企在该药中的净收入比例然后再由卫生和物价部门共同定价。所有药企都不例外也防止了不公正(当然只是个幼稚的想法别喷)。看完这个片子的感受就是还是希望社会精英们群策群力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病吾病以及人之病。为了每个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质量着想,切实改变电影中社会的买有效药如同买毒品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