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后我感受颇深。
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
作者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6年回国。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在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之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那么的喜欢养花,并且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要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用自己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花,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见到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想,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期,他陶醉在鲜花的美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特别是文中这一部分最使我感动: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里体现出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高尚的境界,美丽的心灵没有改变。我联想到当今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大街上清扫街道,晚上九点才下班;我们班同学轮流值日打扫室内外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不少人到血站义务献血;邮递员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都按时给人们送信;交警风雨无阻,守岗位,为人民维持交通秩序,等等。这些不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现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要我们下一代要像德国人那样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心中的感情,阐述了一种哲理。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名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这种借景物抒情明理法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季老的梦想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现,希望中国也能像德国一样,创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也会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作为当今的我们要为别人着想,切切实实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