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刘震云先生的《一地鸡毛》后,总是觉得心里隐隐有些害怕又觉得很不是个滋味。这种感情的出发点,我想是与小说中所展现出的主人公的生活有关吧。最初上大学时的主人公小林夫妇便同现在还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一样,有着事业心,有着想奋斗的目标,有着对未来真切美好的期望。但后来的他们从上学时期的单纯蜕变成了以后的世故,圆滑。虽然我知道他们也并不喜欢蜕变成这样的自己,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的他们的变化一定会是一种不可避免。书中的那些真真切切平凡却一定会存在的小事都让人觉得真实。从那些事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他们的改变让我想到自己也一定也会经历这些事情,自己也许也会因此而改变心境,忽然那些本来知道却一直在逃避的真相就这样直白的展现在自己面前,不自觉的便对这未来害怕起来了。即使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被叫做未来,那么它一定会到来。
刘震云先生是位很会讲故事的人。不记得是谁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但我也这样觉得。令一直都喜欢读言情小说的我在读小说时将小说没有间断的酣畅的读至结尾最后一句,竟都没有冒出什么不想读的念头,而小说其实也只是简单的用流水账般的文字介绍出那些排队买豆腐,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排队卖白菜,孩子入托,拉蜂窝煤,每天上下班等等的琐事小事,简单平实的文字却紧紧的让人想要关注这对夫妻生活的发展,想要知道他们的日常,我觉得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小说独特魅力的所在。
在小说中讲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这是书中小林对自己的一番开导,生活过的即便不如意,日子也还是要照常过下去的。他讲他过去的宏伟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现在的他的蜕变是种成熟下的进化,于是像是忘记了他原有的精神世界般的又开始只想着明早买豆腐这样的琐事了。社会真的会将一个人的棱角和理想打磨成这样么?答案好像很简单,一旦进入社会的我们很容易便被这个社会弄得世俗化。就像小林大学时期的小李白,那样一个有才,有勤快的还带有一点洒脱豪放的人,最后还是卖起了板鸭,从前的诗意,每天写诗的附庸风雅,到后来也变成操着大嗓门的叫卖。同当年温文尔雅诗人的鲜明对比,这样社会环境下的理想,抱负便消失了踪迹,而变得实际。而社会和生活又怎么会不实际呢?小林说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即便说的很阿Q,但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心态。
印象最深的还是后来小说中小林半夜做的一个梦。梦中他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拥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有人说小林这样怀揣这梦想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几年后梦想竟然全都变成一地鸡毛,这样实在太可怕了。我倒觉得,这其实就像是面包和自由的选择题一样,如果我们为了有面包的生活,便就要在柔软的鸡毛中找寻借口。
小说的结尾描述到曾救过小林的老师去世了,小林为此难过一整天,但坐上班车,想到的确是家里的大白菜,他想: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的好。读到这里我们能说小林是不好的吗?其实我倒觉得好不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这是他生活迫使他的选择,他没有错,只是他的生活在给我们作出个提醒,提醒我们想要怎样度过你的生活。我想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塑造这样的一个角色的意义吧。想到这里,读本文最初时候的害怕也就消失了。因为我知道我会好好过好我要的生活,《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像是我的警钟一样,毕竟,生活有很多种,最重要的还是看你自己要怎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