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人与书总是有缘分的,与《迟到的间隔年》可以说也是一份迟到缘分。但也算是迟到的恰到好处。这本书是同学木草光推荐的,木草光是一个驴游爱好者,他可以带着高烧冲锋去香港露营,也可以冒着大雨赶到杭州市去看一场音乐会,然后露营在西湖边古人的坟墓前过夜。我时常以疯子、神经笑称他。而当他听说我要去西班牙的时候,更是激动地推荐此书。我当时第一反应自然是几分不屑,我已经走过了那个爱到处乱跑的年纪了,是名副其实的宅女一枚了,而我之所以去西班牙也是无关旅游,只是家人在那边,出去更有点劳动改造的意思。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随便在哪个论坛和聊天群里都可以看到一部份热爱旅游的人,对于木草光的所提到《迟到的间隔年》,我也是在网上下载了一个不完全的电子本,看着平淡的文字也就不在意了。直到去了他台州的家,在他的书架上竟然发现了,原来他买了此书。粗粗翻了一下,看着扉页内作者的照片,从澳门到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再到西藏、尼泊尔间的特写,果真应了我最初的想法,同学和他比起来只能算是小疯,小巫见大巫了。但再认真看了十几页,我却被里面的文字感动了,当我第二天离开木草光家的时候,竟然是主动要求他将这本书赠送给我。
所谓间隔年在国内还算是一个新概念,但在欧美,很多年轻人会在自己毕业后工作前作一次跨国旅行,让自己在旅途中观看世界,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的一年。而作者的这个间隔却是在他工作以后,当他看到自己的存款有21000元人民币的时候作的一个三个月的旅行计划,原本是三个月的旅行,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成了周游六国,横跨十三个月的旅行,成了一个真正的间隔年,还令人羡慕地抱得日本美妻归来。可以说这是一本很适合旅游爱好者的书,从2009年9月第一版,到2011年12月第15次印刷,无不说明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对于我,感动我的并不是旅行本身,一直觉得自己爱好文学、文字,也很少去看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旅游以外后很多东西,也给了我很多感触。比如说,当看到自己的帐号上有21000元人民币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感受呢?买吃买穿,买房谈不上,或者干脆投资股市,无论哪一种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定是吃光花光败光,在很多人的眼里两万一真的办不了什么事情,但在某些人手里他可以游玩这么多地方,同时在这段时光里找到一个完新的自我。在这里书里我才知道,原来出门旅行不一定是都要花很多钱的,作者住的是十元人民币以内的多人间,有时一天的伙食仅0、26美元,偶尔花2、2美元就能帮一名缅甸叶先生重新开张他的面店就算考虑通胀的因素,2006年到现在,即使物价全部翻一倍,这点钱也算不上什么的。这能不改变了我对金钱的看法。
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主题是关于爱与义工的记录,可能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最初接触义工这个词应该是在香港的电视剧当中,但至于义工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准确地回答,更多的人会像书中描写在西藏的糟遇,被曲解成旅行者在途中在小饭馆里不收报酬包吃住打工的人。有关义工的工作,我想可以去认真思考一下修女Salina的话: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印度做义工的因原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义工是做什么的,他们都是哪一群人,他们为什么而来。
书中也不乏一些奇闻趣事,记得有一小节有关交换物品的,把我笑得是前仰后翻。作者在离开印度前往巴基斯坦的时候,考虑到热带使用的睡袋到了巴基斯坦会用不到,但觉得扔了又可惜,于是在自己背后做了一个活动广告,写着SLEEpBAG,150RUpEE。150卢比相当于27元人民币,可以买30杯芒果汁。作者做了两天的宣传,自然无人问津,后来反而遇上一印度人向其推销一只500卢比的鼓,作者自然不屑,可不曾想到卖鼓的人看上他的睡袋,要求用鼓与他交换。大家各自高兴而归,但当作者想着自己身上那个一百五十卢比广告,谁会不觉得开心呢。旅游有时就是给你这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同时也不得不认人唏嘘生活原本就比小说更精彩。
当然这本书也不仅仅是本有关旅行的书,他不是以往我们所看到的红黄冲锋衣,背着大包小包,带着墨镜,穿着登山鞋,开着越野车的驴人。可以说作者的旅行一直是紧贴大地的,一直过着很贴近当地人的生活,他可以趴在地上和印度穷人一起吃免费的咖喱大餐,也可以在巴基斯坦和一群吸大麻的人同住。在他行程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式稀奇古怪的人,以及到最后他的不计时间、无所事事的慢旅行。而我们大部分人会在干什么呢?赚钱,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然后再子子孙孙地重复。每个人貌似过着都符合常规的日子,都过的幸福吗?这是作者在追问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问的问题。这个时候打开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可以看到生活原本是有多种解读的,哪一种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