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细读季羡林散文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有些篇章,让人读后润心,感触连连。书中插图反映从季老青春年少至耄耋之年,让人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大家风范及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九十多的高龄思路清、身体健,笔耕不辍,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世无双。
季老工作在校园内,情系海内外,足迹遍世界。他经历过饥荒,住过牛棚,一度成为不可接触者,又番然成为极可接触者。他将广阔活动领域中个人的深切体验和多门类丰富的知识无缝链接,使得他的散文能够反映时代风云,在丝丝淡泊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他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季老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读后都不愿释怀,《我的家》《赞代沟》《留德十年》《老猫》《论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条老狗》以及一些悼念性的文章和抒怀集(《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都是季老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最佳代表,读后为之动容。在《八十抒怀》中,他写道:十年浩动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代爱国老人的心声。在《悼巴老》中写: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表达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风骨。
季老不仅经受过国内的饥荒,而且身受德国的洋罪,吃过人造黄油,曾在电影院遭遇出虚恭的尴尬。季老不仅爱花草树木,还怜惜风中枯藤,他在文中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他爱猫如已出,把猫视为家庭成员,最大限度地宽容病猫,纵使小便失禁的病猫尿在他的稿纸上或裤腿上,他也不忍心拍打一下心爱的猫儿。故乡,在母亲的篱笆院落门前守候的一条老狗,以至于能够长达七十年之久萦绕在季老的脑海里。季老的博爱之心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季老早年出外求学,远离亲娘,远离家乡,但他的心中永远爱他的母亲,爱他的故乡。他说过: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何止于米,相期以茶!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摘自新浪《季羡林简介》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季老说过: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代文人给后世子孙留下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