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小感

更新时间:2025-01-11 17:13:13 其他读后感

  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它的质感,纸张摸起来很舒服,而重要的是里面的彩页,有法国的美景,也有作者自己画的油画。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小感

  我是非常厚爱全彩的书本的。

  带着阅读游记的心情翻开这本书,搜索着自己对法国对巴黎的印象时尚、浪漫,我企图从书里找出这些词汇,深化对巴黎的印象。句句阅读下来,我发现并非如此,这本书除了对景色的描写,更着重于带领我们从历史的叹息、文化的沉淀、思想的升华中去领略巴黎,去触摸法国的灵魂。

  就像封面的背面介绍的:

  作者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如果只是当做游记,未免太肤浅了。

  就像如果旅游只是为了看过风景,那就错过了旅行的意义。

  景色是美丽的,而历史往往让人觉得沉重。

  哥特式的教堂、精致的广场、辉煌的宫殿、丰富的博物馆、名人的故居,每一个建筑里面都筑有属于它的故事。街道是一种神秘而有生命的东西,历史在把生命一点点灌注进去。作者就是这样把这些故事娓娓道来,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革命。

  带有浪漫气息的法国,文明与野蛮的交替,辉煌与黑暗的碰撞,人文精神与兽性的重叠。

  对于残忍的普遍认同,对于苦难的漠视,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我想这不仅是哪个时代的普遍现象,这是根本人性的本质

  革命啊革命,每个国家必经的过程。美国的与法国的,法国与中国同期的社会相比,无所不体现出讽刺感。不,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是一声声发人深省的叹息。纵使我们如何护短地袒护看似光辉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其风采下掩埋的黑暗与残破的一面却正在破土而出。封建与落后的确值得诟病,而粉饰太平的专家学者们,犯的过错与当年镇压甚至扼杀先进思想比又如何?

  拒绝从一个进步潮流中得正面时间中,去剖析它实际包含的负面因素,不承认它的负面后果,那么,我们还只是以继续支付更多得鲜血,制造更多的废墟为代价。

  真是感动,在看这样一本书的时候,看似不经意的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值得思考的深意。

  人果然应该在思考中才能进步。

  假如我们禁锢在自己的思路里,就像一个艺术家永远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阅读艺术,不领略自然,也从来不看博物馆一样,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思想这样虚无缥缈无可捉摸的东西,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竟然会动摇一个强大的实体,这是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

  社会变革由街头民众在推动,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思想。

  我不喜欢去背东西,书里那么多事件,那么多建筑和街道的名称,包括伟大的人物名字,那些由法文翻译来的单词,我现在就已经忘记大多数了。但是它们仍安之若素地在那里,静默地注视着后人,见证他们思想间哪怕一丝的变化。

  若作为游记或旅游指南来说,这本书不够详细和实用;若作为历史介绍来读,这本书又稍显混乱和单薄。虽然评判基本带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带一本书去巴黎》的确是一本领略法国风光,了解法国历史,进行思想革命的好书。

查看更多
标签: 幸福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084859/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