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把广州定义为:怪异的城市,即使是广州引以为傲的吃,也是有其怪异之处。
《读城记》之广州市,第三部分广州是个大市场有言:广州不但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吃东西的地方,要不然怎么说食在广州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好吃的东西,并非只有广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实上,除食在广州外,也还有吃在成都、吃在扬州等说法。但在我看来,成都、扬州等和广州相比,还要略逊一筹。这不仅因为广州的菜肴和点心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极高;也不仅因为广州人什么都吃,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还因为只有广州,才二十四小时都在吃。
这让身为传统广州人的我,深有共鸣。
偶尔路过北京路,心血来潮想去吃一碗传统的云吞面。
可惜当我穿街过巷,走到那个曾经熟悉的位置之时,却发现人去楼空,取而代之仅有一家连锁云吞面店,满大街都是一样的门面,一样的气味,于是一直记不住名字。
旧爱已去,不复存在。物是人非,却能够成为真正的新欢么?
广州的云吞是一绝,某种程度上,是老城市的招牌之一。
有道是:食在广州。云吞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统的广州云吞面,由三个部分构成:
汤。猪骨,大地鱼,虾子,慢火熬制,缺一不可。有别于时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日式拉面的猪骨浓汤,白嫩如牛奶温和,云吞面汤满溢着缥缈的香气,清澈却不失浓郁,锅盖未掀,香已四溢,引来邻里街坊的称赞。
云吞。在别的地方,云吞或者会被称为馄饨,抄手,只是云吞于我而言,却是无可取代的名称。不同于北方缠绵厚重的饺子皮,云吞皮薄如蝉翼,爽口滑溜,甚至有人用之替代腐竹去煮糖水。传统的馅料,应该是精肉包一点肥肉。精肉味道浓郁,配以一点肥肉的香气四溢,在云吞皮包裹的小小世界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云吞必须现煮,水要沸腾,云吞如果鲜活的金鱼,在锅中自由翻滚。时限也是一门学问,短一分,封口处会硬得难以下咽,长一分,又会因为表皮破损而流失味道。
面。一般是店家自制的竹升面。长长的擀面杖,有力的双臂,一次次的添加面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取代它的地位。粗犷豪放的刀削面不行,温和细软的日本拉面不行,同出老城一门的沙河粉也不行。只有它才是云吞的完美情人,是汤的最爱,为你演绎什么是珠联璧合。
这些并非最好的元素。有人或许会用简单的猪骨汤和鸡汤替代大地鱼汤;云吞在香港的发展,也在馅料中添加了虾仁等海味;面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店家不必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但是,传统元素组合出来的特定味道,还有随之带来的回忆,却是无可替代。
老字号,家家户户有着独特的味道,哪怕只是些许的不同,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分辨。或许也是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在吃,能够辨别出十数年来,味道的细微分别与变化;新式的云吞面店却不同,尽管有着精致的造型,上好的材料,流水线生产以及上餐的速度,但是,永远都是一样的味道。
然后,老字号一旦改头换面,一旦推倒重建,一切都会不复存在。传统的招牌产品高成本,高耗时,低消费,如果推出新产品,没有说服力,做得不好相当于自毁招牌。那么,他们如何与流水线生产的,价格与洋快餐平起平坐的连锁店呢?
老字号,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也会扩充店面,添加设备。他们的价格也会随之提升,只是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他们依然蜷缩在旧城,不为人知的角落,却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他们坚持的是,安稳,平淡,充满回忆的街道,满怀人情味的旧街坊,以及慕名前来,满足离去的人们,偶尔带来一细新鲜感与活力。迁徙不适合他们,他们离不开老城的回忆和人情味。
老字号的存在,终究是依存于城市的文化底蕴。何不尝试把老字号看作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与城市标志,而不是纯粹的商业角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