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在这样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我们要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在《教育的55个细节》一中,作者罗列出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它涵盖了交际,行为规范,生活态度(人生观)等方面。看似简单,但是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素质的养成全在一点一滴当中。55个细节都是一些不气眼的小事,也许我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话,那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对于身边的时时在发生的这些小事会毫不在意也根本不会深思在这些细节背后所蕴涵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从这本中我开始注意细节的意义,开始思考它背后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国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了,父母便会想到早期教育的问题,现在多才多艺的孩子很多,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的培养。送孩子学琴,学画画,学英语等。但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即(生活习惯,道德素质)等却不是十分关注。我认为,成才必先成人。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守纪律,孝敬父母等优良品质在幼年时就要注重培养,这些性格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新闻,它不禁让我想到了这本书,以及现在我们教育中所应该重视的细节问题。新闻的题目是切莫小瞧中外教育的细节差异文中通过一次中外学生活动的细节透视出中国教育的问题。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学节上,中国代表团选拔的代表自然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们普遍缺乏俭朴意识、环保理念以及爱父母的习惯。中国的孩子当然用的是彩屏手机,穿着打扮肯定很酷很光鲜。在我们的理念里,穿着里面有政治,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一起时,即使家境不好的,也一准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一套好行头。中国少年环保意识的匮乏亦非一日之寒,要改掉平日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似乎成了老大难。来自新西兰的少年史蒂文的手机是黑白屏,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鞋垫开裂了,背的书包用了好几年,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他的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都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在燕莎商城,他没给自己买任何东西,只给父母买了礼物。不仅如此,在学风等方面中外少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市长讲坛上,中国学生都听得直打瞌睡,可史蒂文却一直认真地听完,对课本外一切事物显示出浓厚兴趣。讨论会上,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拿着稿子从头念到尾,而很多外国学生连一张稿子都没准备。别人作报告时,外国学生都会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点头或提问,与讲演者形成很好的互动,可中国学生都在做自己演讲前的最后冲刺,这不仅表现了中国学子对于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沟通的欲望,同时也缺乏沟通的技巧。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其实正是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本身的差异所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这样,不仅对其身心健康有利,而且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教育孩子,首先要对孩子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对孩子要表现出尽可能出自内心的尊重。孩子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从小培养固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教养也绝不能忽视,且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