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首推崇儒家,成为百家之首。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儒家文化;欲了解儒家文化,必先了解孔子;欲了解孔子,则必须从读《论语》开始。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译注》,是在参考了古今考据注释《论语》的诸多著作之后,给《论语》中的每一条都加了相当恰当的现代译文,对我们这样的读者理解孔子的思想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条目,还在注释里详尽的说明了该条目发生的背景。
孔子注重克己复礼的,何为礼?《论语》里有这样的话: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意思是礼啊礼啊,只是指玉帛的礼物吗?乐啊乐啊,只是指钟鼓等乐器吗?看得出相对于表面的现象,孔子对于礼的本质是更重视的。这种礼的本质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八佾篇》)人如果不能做到仁,那么懂得礼仪的制度又能怎么样?;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的精神治国,那礼仪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认为礼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仁、礼让的本质为内容,那么具体礼仪的形式是没有作用的。
由此可知,孔子是一个重视内容实质的人。《论语》里的一些记载可以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态度: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时候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的言语迟钝。做起来不容易,(当初)说话(许诺)的时候能不(因为谨慎而)迟钝吗?;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相当实际的人,他认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以胡乱的夸张来抬高自己、以不存在的事迹夸耀自己,相对于多说少做,他更支持少说多做。
总之,不断阅读《论语》,则对孔子的认识越充分。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发怒、会骂人、立体丰满的,充满了人性光辉和人生情趣的普通人,这在《论语》中的字里行间中缓缓的透纸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