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好友推荐的一本小说台湾作家鹿桥的《未央歌》。本来春节期间就该读完的,但读了几页便知道这本书必须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否则难以体会它的隽永和秀美。所以选择了心情好的日子慢慢来读,一读就读到了现在。
《未央歌》描写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校园里的故事。在玫瑰盛开、翠湖环绕的校园里,一群青春学子追求真理、思考人生、历练本领,编织梦想,相互切磋砥砺,收获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女学生的代表伍宝笙、殷燕梅,都是那么心地善良、聪慧美丽;男学生的代表童孝贤、余孟勤,个个俊秀儒雅、才华横溢。由于作者有意淡化了抗战时期的艰辛残酷,所讲述的故事就像发生在世外桃源或者象牙塔内。没有阶级,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没有敌视,没有嫉妒。只有善良、勤勉、乐观、上进、温馨、友情。作家的笔调舒缓从容,文字婉约细致,犹如蒙蒙细雨中的远山近水,令人流连忘返。静坐明窗之下,沏上一壶清茶,静心捧读《未央歌》,循序渐进,陶然其中,觉得真是难得的享受。
《未央歌》完成于1945年,但因时局动荡,一直迁延到14年后的1959年才出版,第一版还是作者自己出资印刷的。一经问世便受到台湾和东南亚华人读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热爱和追捧,四十多年来一版再版经久不衰,被奉为校园圣经。
鹿桥本名吴讷孙,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曾经就学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他是在从西南联大毕业两年后写作《未央歌》的,当时年仅26岁。在后序的谢词中他这样写道:我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我便把故事建在那里。我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
关于书名,鹿桥这样解释:未央一词源于出土汉画像砖上所写的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他希望通过《未央歌》祝福传统中华文化长久相传,绵延不断。
有些文化人批评这部小说内容肤浅,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他们认为抗战年代应该满目疮痍、颠沛流离,青年学生应该热血沸腾、为国捐躯。鹿桥描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起码是耳不闻风雨之声,胸无有亡国之忧,境界太低。我却觉得持这种意见的人可能没有读懂这本小说。正因为淡化了时代和政治背景,所以它才更像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可以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和任何人的心里。不像许多应时应景追逐潮流和金钱的作品,收获那种各领风骚三两年繁华热闹。
也有人拿《未央歌》与钱钟书《围城》相比,觉得《未央歌》远不如《围城》的思想深刻。但是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钟书笔下的三闾大学藏污纳垢,鹿桥笔下的西南联大纯洁唯美;钱钟书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鹿桥却是浪漫温馨诗人情怀。看够了尔虞我诈人心险恶,谁不盼望着月白风清人人诚心相待?这里不应简单地予以品德高下思想深浅的褒贬。
《未央歌》像是一本青年人写来给青年人读的书,但只要你还有梦想,那么无论到了多大年纪,只要细细品读,你都会被带到那令人向往的纯美境界。而且越是拥有丰富阅历的人受到的感动越深。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在我们的想象中,大学校园就应该是《未央歌》里描写的那个样子。可惜我们这些有幸进入燕园的骄子,所经历的美好却是那么短暂。后来的腥风血雨,使我们受到的伤害太深太深。我们本应美好的年华被无情掠夺了,即使如今海晏河清,但是想要弥补逝去的一切却是万万不能的了。
如此美好的小说《未央歌》,内容和形式也并不威胁任何政党、团体和个人,却直到现在才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鹿桥先生已于2002年仙逝,如果地下有知,他也一定觉得匪夷所思。鹿桥是一个始终追求完美的人,多年来不少影视大腕请求将《未央歌》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他老人家担心影视难以表达小说中唯美的境界,所以一概婉言谢绝了。宁肯不要钞票,也要保留内心的那个完美梦想。可见他的为人、他的境界,令我由衷地钦佩。
台湾著名歌手黄舒骏说,他是读着《未央歌》长大的。他创作了一首歌曲就叫《未央歌》其中有这样的歌词:
在未央歌的催眠聲中,多少人為它魂縈夢牽。在寂寞苦悶的十七歲,經營一點小小的甜美。我的朋友我的同學,在不同時候流下同樣的眼淚。
那朵校園中的玫瑰,是否可能種在我眼前?在平凡無奇的人世間,給我一點溫柔和喜悅。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童孝賢。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