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语文课,老师教我们了一篇课文,题目是:《嗟来之食》。主要讲的是:一次,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富人黔敖把一些食物放在路旁,施舍给灾民。一天,黔敖看见了一个饿得少气无力的灾民,黔敖拿起食物说:喂!吃吧!那灾民却说这是嗟来之食,他不吃,最后饿死了。曾子说这个灾民太固执。
我也认为这个灾民太固执了。黔敖是一时口误,大丈夫能屈能伸,人家是善意的帮助,本来这种精神是可贵的,可惜用错地方了,而且没有了尺度。他的这一行动让尊严成了残害生命的杀手,本来尊严能使人不再丑陋,使美丽变成永恒。但他时时刻刻都把尊严放在第一位,却起了相反的作用,如果接受黔敖善意的帮助,那他将来可能能够利用自己维护尊严的优点干出一番大事业。他这样做不是因小失大了吗?所以灾民的精神可贵,但行为可太欠妥啊!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维护尊严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