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一直认为人死后意识会由出生时的从无明中来归于无明处。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一直相信存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或许,是死后人会去另一个世界。而在那个世界,人是有意识有知觉的。摆渡人真的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就是将灵魂从一个世界送到另一个世界。永远没有终点,没有尽头。一趟趟下来,总有些灵魂是不值得的,可是这是摆渡人的工作,他只能接受。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的生活一团糟。平时与母亲无话可说,自从十年前父母离婚后,父亲在她的生活中已经缺失了10年。唯一的好朋友转学走了,在学校她成了孤独侠,成了其他同学眼中的另类,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就是学习成绩,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了朋友,还怕成绩不好吗?
在现实的世界里,她就像身处荒原,灵魂是孤独的、脆弱的、摇摆不定的,从衣服被淋湿后的表现以及要去见爸爸要不要带上自己最心爱的小熊,她都要反复的考虑,总是拿起又放下,纠结了很久。经过了狼狈、纠结的一天后,迪伦终于踏上了要去见父亲的列车,但是,火车经过隧道时,出现了意外,但是,事情从这次意外开始,出现了大逆转。迪伦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当她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黑乎乎的隧道,她看到了远处山坡上的小男孩崔斯坦,事情从她以为的偶遇开始,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崔斯坦是冷漠、例行公事般的对待迪伦。但是,当他发现她的好奇、她的倔强、她的喋喋不休以及自己是唯一的遇难者时不同于一般灵魂的表现时,他开始注意这个灵魂,对她好奇、想更深入的了解她,想更好的保护她,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她能安全的到达他所谓的幸福的终点站。
迪伦是一个长久以来缺乏爱、缺少温暖依靠的人,因此,她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渴望爱和温暖。特别是身处荒原之中,到处是随时可以让她魂飞魄散的恶魔时,她更加留恋崔斯坦的温暖。
经过千辛万苦后,慢慢的,迪伦和她的摆渡人崔斯坦相爱了,就在跨过荒原与天堂的分界线前,他们初次体味到了爱的愉悦。因此,当迪伦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出现在天堂时,她彻底崩溃了,她接受不了没有崔斯坦的地方。她知道,迟早有一天,父母和亲朋好友都会来和她相聚,但崔斯坦永远不会出现,因为他属于荒原,他的使命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当他的摆渡人,没人体会他的辛苦,没人为他鸣不平,没人考虑他的将来,除了迪伦。因此,当她得知可以重返荒原时,激动万分。她也知道,没有了崔斯坦的保护,在荒原上,她随时都有可能魂飞魄散,从这个世界彻底的消失,然后变成她最讨厌的恶魔,但为了所爱之人,她义无反顾。她觉得,有爱人的地方,即使荒原,也如天堂,但爱人不在的地方,即使天堂,也如荒原。
经过了种种磨难和崔斯坦的引导后,迪伦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胆小、犹豫不决的小女孩,她变得勇敢无畏了。为了爱人,依然决然的返回了荒原,勇敢的越过了散发着恶臭腐尸的黑水湖,躲避开了成千上万的恶魔,终于在一个安全屋见到了崔斯坦。但是,由于她的突然出现,导致一个女人被恶魔吞没,她很内疚。后来,当她得知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有危险时,她冒着极大的危险冲出安全屋,救了那个孩子。
此时的迪伦,内心已经变得很强大了,她努力的说服崔斯坦一起回到她曾经的世界,此时,他们的角色似乎互换了,变成了迪伦引导崔斯坦。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关于信任与爱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盘旋着迪伦那清纯的少女形象。十几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但是什么让岁月过早的在孩子心中镌刻上了痕迹?在《摆渡人》里显而易见,是家庭,破碎的家庭。家,本该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孩子灵魂的栖息地,是爱的天堂,好的家庭环境带来的是快乐的、健康成长的孩子。但在当今世界,离婚率越来越高,许多人家庭意识淡薄,对子女并未负担起应有的义务,不但不能提供好的环境,还往往给孩子输入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成长。
作为未成年人,心智、世界观尚不成熟。可以说白纸一张,你怎样涂画,便会成为怎样的作品。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引导,都需要引路人,去带领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战胜挫折。这也正是小说中崔斯坦一直()在做的,而当孩子成年,到达目的地后。当他们发现了世界的真谛,又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反哺给引路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爱与不爱都是相互的,正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没人是天生的恶魔,也没人是天生的善人。你想要怎样的子女,就用怎样的耐心来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