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拍电影这种事情,其实和写文章一样,切入口小,容易写得好一些。经典之作如《东京物语》、《淘金记》,新作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春去冬来》,都是电影中做减法的典范。在简单的人物、故事和场景之下,往往深藏着对于生命、家国的宏大思考。《南方的野兽》无疑仍然是这样一部极简的作品。只是这一次,有些东西似乎没有必要想得那么深刻。
一块极其特别的土地,说不清是算小岛还是海岸,每次暴雨来临都会蚕食本就所剩无几的陆地,一群钉子户守护着自己脚下仅有的根,一个女孩和一个父亲是这群钉子户中最坚定的留守者,他们需要战胜自然、政府和自己,一群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着的野兽想要寻找食物,女孩想找一个妈妈乍看之下,这样的设定很复杂,而当视角全部集中于这个9岁女孩的身上时,一切其实都变得简单了:就像新闻记者做的那样,跟着小女孩走,看她去哪。
平心而论,这种策略是十分正确的。小女孩往往能发现常人无法发现的真相,尤其是当这个小女孩还极其地有个性的时候。她看见了父亲的病态,看见了被暴雨吞噬的家园,看见了一个很像妈妈的女人,看见了一些野兽。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小女孩做的还不止于看见,她往往自身参与其中,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父亲和家园所面临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也都与女孩密切相关。结尾处,父亲去世了,女孩将他火葬,和其他人一起走在被海浪不停地拍打的堤岸上。
如果影片仅仅是它在声画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那么这是一个精彩但又不脱俗套的成长故事。可是影片在此基础上做了一次更为深入的挖掘,也是基于本片特殊的题材来探索更为终极的问题。这样的探索是本片最大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影片所讨论的深刻问题使电影不再仅仅流于一个优秀的成长故事,为对整部影片进行多角度阐释提供了可能。但是同时,这些探讨由于过于深入,使得一部原本平实的电影变得有些造作了。
在我看来,影片《南方的野兽》的多元主题包含着三个方向:成长主题、社会主题和生命主题。对于一部以小孩子作为主角的影片,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主角从一个机灵任性的小女孩,到坚强倔强的大孩子,再到接近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心理过程。结尾处,当小女孩为父亲举行着火葬仪式,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的那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她完成了一次成长中的蜕变。影片与其他的成长故事有些许细微差别,但是大同小异,并没有摆脱许多类型片中的俗套。区别于其他一般水准的成长主题影片的仅仅是,这个故事非常动人。
再来看另一个主题。既然涉及到贫民生活,基本上就都会有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在《南方的野兽》中,这种探讨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和政府救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影片中对于这种矛盾的表现有着十分尖锐的展现,可是也仅止于此。对于社会矛盾,导演似乎只想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愿意给出答案。的确,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愈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十分合理的解决之道,于是导演将这一问题留给了第三个主题:对于生命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这是《南方的野兽》最为深刻和复杂的主题,也是影片调用视听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手持摄影与复杂的变焦镜头相结合,在平实的叙事中捕捉人物心境。加以大量的画外音和野兽的意向,配合女孩寻母这一副线,将生命主题不断挖掘深入,由此可以产生这些思考: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终有一天会走向尽头,然后重新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和失去的一切,是这个过程中属于个体的记忆。这个过程对于任何生命都公平地存在。所以,对于个体而言,生存下去的意义是为了个体的记忆与生命的延续。抛开自然规律,人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是自己进行的选择。所以勇敢地选择抓住或放弃,是一切生命所必须学会的部分。
这样的主题寓意宏大,也使得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和人物有了自己的价值。但是,这既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同样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这样大的一个主题,落在一个女孩的肩头,是否合适?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影片中女孩的画外音说出了许多与这个年龄丝毫不相符的人生至理即使女孩有彻骨的人生感悟,也绝不应是这般的口吻。所以,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与影片叙事视角的冲突,便成为影片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这样的矛盾似乎又指向了另一个矛盾:一个儿童题材的故事,如何脱出成长主题的俗套,而又不显得做作和刻板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要有许多答案,才算合适吧。
《南方的野兽》是一部足够认真,也足够优秀的电影尽管存在着如此尖锐的矛盾,导演也可以将故事回归于一条主线上。影片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足以让观众和电影人都产生更多的思考。从这一点上说,《南方的野兽》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启发性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