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座城池》观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有的人躲的时间长,有的人躲的时间短,而我却一直没有走出去。
从小我就是一个思想上有点早熟的孩子。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胡同口新开了一家租书店,基于那个时代农村孩子大都是淳朴而缺钱的,租书店从不收取押金,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欣喜异常,时常结伴前往租书解馋,小伙伴们大都选取类似《世界的奥妙》、《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类读物,而我选的第一本书就让老板彻底惊呆了,当他反复询问之后确定我是租来自己看的时,便惴惴不安叮嘱道千万别被老师发现没收。而我则乐滋滋地揣起三联出版社四本一套《射雕英雄传》中的一本,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离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深藏功与名。
而我租的第二本书则是更奇葩的《三十六计》(文言版)。思想上的早熟除了给我带来一些淡淡的文艺装B范儿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相反我却被老师们过早地定性为城府深心眼多,致使小学时代的我成绩不差却总不受待见。值得一提的是,那套《射雕英雄传》我当时并未看完,因为在看到第三本的时候,第四本被某个未必缺钱却肯定不淳朴的家伙借而不还,这着实令人抓狂。直到初三时候,我才找到一本盗版的《射雕英雄传》全集,这其间历时四年悬而未决的牵挂,当真是一言难尽。
看韩寒的书是在初中时候,《三重门》是向朋友借来看的,因为他急着还给原主,我不得不熬了一个通宵。《零下一度》是攒了好久的伙食费,亲自买的为数不多的正版书,《像少年啦,飞驰》则是在中考前的一个下午请假去城里买的,为此我还欺骗了那个为数不多待我好的班主任。遗憾的是这两本书和我大多数购买的盗版书下场一样,在借来送往的传递中被遗落进了岁月里。后来上了高中,当发现好多同学争相传阅韩寒的书时,我脸上笑而不语心里却暗想道:嘿嘿,这些我初中都看过。由此可见我是多么的腹黑。
韩寒、金庸和王小波,分别对我的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产生过重大影响。与金庸和王小波不同,我对韩寒的态度是一波三折的,从盲目崇拜到偏激批判,再到理性看待,情绪的转换和对整个世界、自我的不断审视、更正,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阶段。
因为之中的波折,《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等书都险些错过,直到若干年后一个暑假的午后,在网吧旁边的新华书店等常文韬时,百无聊赖的我在书架上看到了《一座城池》,感谢常文韬迟到的一个多小时,让我重新认识了韩寒,在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常文韬来了,我们一起去网吧跑了一个下午的跑跑卡丁车后各自回家。后来的几天我就泡在书店里看完了《一座城池》、《光荣日》和《他的国》,当然,一本也没买。
参加工作后,在秸秆禁烧的黄河滩上,我在手机里下了一些电子书以供消遣。2009年是《三国演义》,2010年是《双城记》,2011年是韩寒的书。那几年我还会偶尔去买上一些书,放在床头证明自己曾经是多么地热爱阅读,却不想在倦怠的心绪里,一本本崭新却布满灰尘的书只能矫情的祭奠着尘封的青春。
《一座城池》被拍成了电影,老男孩里的王小帅成功演绎了我心目中的建叔,而一直被我诟病的房祖名,总算没有像毁掉《李献计历险记》一样毁掉这座城池。我的心里也曾有过一座城池,在想逃避的时候躲进去苟延残喘,如今这座城池已残破不堪,已无法容纳想要逃避的我,所以,还是不逃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