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总是这样觉得。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