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是蒋勋先生写的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分别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
情欲孤独讲述了我们的儒家文化,对于孤独从来都是避而不谈,所以今天的我们还学不会如何孤独。我们害怕孤独,所以不断追寻不孤独的方法,从而造成更盛大的孤独,因为我们还没学会去享受它,接受它。
最后他说:“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缺的一课。所有有宗教的民族,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死亡开始。它因死而告诉你怎么生活?或者说它试图给你解释死亡。我们儒家文化里面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回避这个事,不许聊甚至不许想。”所以我们学不会面对生死,孤独亦是如此,避而不谈并不能使孤独消失,相反它是造成孤独不好的原因。
在语言孤独里,有着相同语言的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语言孤独的一种状态。最后蒋勋先生告诉我们:语言需要颠覆性,当它不再是习惯的模式,不再具有沟通性,只是一个声音,承载着思想,才是语言的本质。
特别的年代和留学经历赋予了蒋勋先生对革命独特的见解,他说革命是一种激情,是青春的一种仪式,有时人们不是因为革命而革命,可能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小事而参加学生运动,它更像是一场巨大的嘉年华会,正如蒋勋的同学问他的那样:“我今天要去示威,你觉得我穿哪件衣服比较好?”原来革命是可以重新注解的,这些是他在台湾,是我们所看不到,以及想不到的,原来革命可以是这样的。
“暴力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吗?我不认为。”在没看这章之前,我想很多人没想过自己的内心深处会有暴力的潜藏,我们明明对它嗤之以鼻。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思维孤独,学习新闻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它至少能够让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自己的冷静思考和想法,而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当我们学会静下来思考、怀疑的时候,认识到孤独的圆满性时,思维就会慢慢发展。
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只有个体更独立的状况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倚赖。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爱。
当读完《孤独六讲》,蒋勋先生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孤独,而是希望我们对孤独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考,在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而后才可能体会或体验到孤独。我们的孤独是自己的孤独,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孤独是你们生命里的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