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与感悟

更新时间:2025-01-18 14:49:13 读书笔记

  作品概览: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与感悟

  本书收录了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写的一个专栏,包含三十六封家书,时间跨度从安德烈十八岁起,历经三年。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东西方思想的碰撞,甚至是大陆与香港、台湾思想的差异。

  第1封信:十八岁的那一年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列举了自己十八岁时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谈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龙应台评价道: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

  [拐弯有话说]

  安德烈的困惑我有,而龙应台提到的残缺我也有(于我来说,音乐、美术非但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甚至不是自己的知识范畴),更加引我深思的,是我儿时的环境给我带来了什么呢?

  第2封信:为谁加油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了自己对“民族”这东西感觉这么冷,“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

  第3封信:逃避国家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从小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纳粹那段历史,所以从小,“一方面心里关心自己的国家,为德国骄傲,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得冷漠、很不屑”。

  第4封信:年轻却不清狂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谈自己的生活内容:踢足球、跟朋友磨混、旅行。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回忆了当初和安德烈的父亲初识的时候,发现欧洲青年和台湾青年的世界那么不一样,对“玩”的态度如此不同,提出这是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的差异导致的。

  [拐弯有话说]

  我认为中国大陆的80后,是从集体思维到个人思维过渡的一代。

  第6封信:一切都是小小的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提到:“从今天排行榜的多元和分歧你就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任何特征。”

  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提到和小儿子菲力普的一段谈话:“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不欣赏你、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第8封信: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看过电影《好日子过去了》以后的感触:“这个电影却好像提醒了我,世界上那么多不公正存在,怎么可能没有?反叛’的需要?所差的只不过在于你是否愿意看见,是否愿意站起来,行不行动而已。”继而对自己看见,有时却不愿意站起来、去行动而感到不安。

  第9封信:两种道德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

  第10封信:烦恼十九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的两个心事,一个是由于不欣赏自己的英语老师造成的麻烦,一个是感情问题。

  我喜欢安德烈在里面写到的一句话:“其实,也都不是什么真正严重的事,但是你知道,给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时候,你已经有麻烦了,偏偏还要打破一个玻璃瓶,或者吃早点时把牛奶泼了一身,你只好觉得,太倒霉了。”

  第11封信:阳光照亮你的路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反击的策略;谈到感情,龙应台说到:“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第12封信:让豪宅里起战争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了自己学校里一些人的阶级意识、精英思维、势力、傲慢。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提到了左派与右派。

  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对Hip Hop“嘻哈”音乐的喜爱。

  第15封信:菩提本非树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首启蒙歌——《菩提树》。

  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

  这封信写在安德烈中学毕业,要去香港读大学之前。即将离开生活的小镇,安德烈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对小镇的惆怅与不舍。

  第17封信:你是哪国人?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你是哪国人这个问题越来越难回答。

  第18封信:哪里是香格里拉?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香格里拉的开发与破坏。

  第19封信:问题意识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提到了贫富差距,提到了只有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贫富差距问题才有可能在第三世界国家改善。

  第20封信: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这封信写在安德烈来到香港后不久。在信中,安德烈提到了香港学生在英语聊天上非常吃力,谈到了在香港缺少咖啡馆文化,大家都匆匆忙忙的。

  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这是香港的现实。”

  第22封信: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在这封信中,菲力普给他的哥哥,安德烈,讲述了自己眼中的香港文化。“香港是一个二十四小时有生命的城市,永远有事在发生。而且,在香港真的比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国人开朗”。当然,香港也有菲力普不喜欢的地方,譬如“社会非常分化”。

  第23封信:缺席的大学生

  这封信,写在2005年12月4日那次香港普选游行后不久。在信中,安德烈谈了这次游行留给他的印象:

  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

  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

  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第24封信:下午茶式的教养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香港人的理性温和是混杂着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教养”训练和面对坎坷又暴虐的专制所培养出来的一种“无可奈何”。

  第25封信: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了自己的穿衣哲学,并问了妈妈两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品味”如此不同?

  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或者“阶级”的品味世界呢?

  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母亲非常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品位的差异既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差,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第27封信: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回答了母亲提出的几个问题,包括:

  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无法评比”

  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

  “在经济上我赞成自由市场机制,在政治上我支持小政府、大民间、公民权利至上。但是,我又强烈不认同自由党派对很多社会议题的态度,譬如妇女的堕胎权、死刑,甚至于环保政策——这些议题在自由主义者的清单上没什么重量,我却觉得很重要。”

  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

  “不曾”

  你将来想做什么?

  安德烈胡诌了一通。

  你最同情什么?

  “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无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

  “长大的男孩不哭”

  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对于母亲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他给你意义;第二,他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第29封信:第二颗眼泪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莫斯塔的李小龙雕像,谈到音乐剧《仙乐飘飘处处闻》,谈到昆德拉对Kitsch的解读:

  “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使Kitsch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KITSCH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列举了自己眼中Kitsch排名前十大的清单。

  第31封信: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聊了自己的“失败启蒙”。她谈到:“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要做那城市里的人’,而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第32封信: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通过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香港开始在公共场所禁烟这个事情,讨论了香港媒体缺乏批判精神。

  “公共场所应不应该禁烟,在德国媒体上起码辩论了三四年,学者、专家、评论家翻来覆去全民大辩论。香港媒体上也有一些讨论,但是很少,很零星——而且,你知道吗?香港的讨论说来说去都停留在禁烟的?执行’层面。”“很少看见有什么认真的讨论是冲着?公民权’来谈的。”

  第33封信:人生诘问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回答了儿子提出的几个问题:

  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老’,其实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

  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怎么被读者记得?不在乎。

  怎么被国人记得?不在乎。

  怎么被你,和菲力普,记得?

  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力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柴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第二天,你们天亮时继续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读书笔记]柴火其实已经灭了,你们带着走、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面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

  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

  “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对人家总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这个现实?

  “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

  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

  都很多。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我想去?过去’,去看孔子时期的中国,而那也正是苏格拉底时期的欧洲”。

  “但是,我也想到未来,到2030年,那时你四十五岁,弟弟四十一岁,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

  你恐惧什么?

  “恐惧失去所爱、失去所能。”

  第34封信: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独立宣言

  第36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在最后三封信中,安德烈和龙应台讨论了欧洲和台湾的母亲对待儿女的教育差异。

  其中,通过龙应台,我们看到了安德烈说过的一段话:“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查看更多
标签: 高中 家书 读后感 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141469/
读书笔记推荐
热门读书笔记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