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京博控股 盈鲁资产 研发经理陈翰林
一提起犹太人,大多数人可能想到的是:聪明,富有,商人,银行家,科学家。据统计,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3%是犹太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有20%是犹太人;美国的百万富翁中有20%是犹太人;而在思想和艺术领域,犹太大师同样是群星璀璨,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毕加索、卡夫卡、洛克菲勒、基辛格、斯皮尔伯格……你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各个领域的巨擘很多是犹太人。他们对于人类发展的成就无法量化,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毫不为过。
我对于犹太人的了解源于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一个千百年来不停流浪,被欺压,被唾弃,甚至被屠杀的民族族群的悲惨经历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压抑的黑白色调、惨绝人性的画面让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有一度情绪非常低落,一个经历过民族苦难、心存历史包袱的民族很容易对于这种民族产生认同感,后来通过一些历史节目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二战前后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的自强不息和世人对于他们的偏见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本身做商品研究,对于中东地缘政治文化也关注较多,我决定选看两本关于犹太人和中东地区宗教政治历史的入门书籍,一本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另外一本就是今天要讲的《出埃及记》。
这是一部曾经风靡西方世界的小说,作者站在一个犹太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起因,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读者呈现出一幅自19世纪末叶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犹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的画卷。
书里有一句话:“耶路撒冷就是一剂良药。”不管这些苦难的犹太人生活在哪个国家,幸存于哪个集中营,苟活于哪个隔离区,他们意志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将《圣经》一代代的流传,将希伯来语一代代的传唱。《安妮日记》里也曾经讲到处于战火中的犹太人在被迫离开故土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将书带走,怎么会有这样倔强的人类,自强不息竟然可以顽固到完全不被同化,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许就是这种坚持,让他们与本地人格格不入,也就一直被排挤在外。上千年的流亡,却依然怀着梦想,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
书里面有许多个角度讲不同时代的犹太为建立以色列而做出的贡献,也讲述了犹太人中不同的派别,但是他们总是能在险境面前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智慧,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晓松奇谈》里对于犹太人复国呈现了几期专题口述历史的描绘,虽然不够详尽,但是真实的反映了犹太人对于拥有一个国家的强烈渴望。 今天的以色列国主要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在近500万人口中,犹太人约占82%,虽然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本土出生的,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祖辈或父辈也是移民。犹太移民来自世界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根据1970年通过的《回归法》修正案,任何一个居住在以色列境外的犹太人都可以自愿获得以色列国籍。越来越多的犹太人都在返回以色列建设这个来之不易的国家。形成这种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来自宗教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来自外部的反犹排犹运动压力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有时,对比一下,中国,同为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同样有自己的本源文化,有自己的传承,历经许多灾难,幸运的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未曾间断过的国家,中国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除了近代的一战,二战,我们还是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需要大范围地迁徙的。我们也有儒家,有道家,有法家,不可谓无宗教信仰根基,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和犹太民族相比,好像还是不那么出色?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对吗?有些公知喜欢讲地理决定论,动不动就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浮夸,不断挥霍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馈赠,他们也许忘了就在近代我们差点也面临和犹太人一样的境遇,我们差点也被灭国,如果不是某些历史巧合,我们该拍着胸脯说,即使我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国之不国后,我们还能像犹太人那样保持自己坚定的信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吗?通过纵向比较世界历史,尤其是先进民族的进取历史,总结自身民族的优劣继续进步,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