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定下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及时做好笔记的宏图大志不知不觉又默默的耽误了好久。不过还是不想放弃这一远大理想。这不刚读完这本传说中逻辑思维CEO脱不花的神器《重新定义公司》,还是决定做点什么记录。
来解码的第一天peter给了我这本书,抱着要表现出爱好学习的样子,那读的叫一个认真,还做了笔记。可想而知,一天下来,也没读几页。进展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本人水平实在非常有限,分分钟就走神了,要不是月底就要还书,估计还得看一阵子。(果真书非借不能读也)
读这本书第一次接触到几个词,比如创意精英,"河马",羊群效应等等,书中很多新颖的观念还是非常有意思,奈何本人的层次还理解不了,不过也有一些日常工作可以运用到的小贴士,还是值得和大家分享的:
关于电子邮件
1.迅速回复。
积极的回应能让信息良性循环,这样,你的团队和同事在进行重要讨论和决策的时候就更有可能把你包括在内。而绝大多数不回复的人则是在告诉你:"我现在没工夫,不知道什么时候看邮件,甚至不会看你的信息。如果你想得到我的回复,你可就要苦等了。顺便说一句,我挺不待见你的。"
2.在写电子邮件的时候,每个字都很重要,冗长的堆砌则是多余的。
3.经常清理收件箱。
4.先处理后收到的邮件。
5.不要忘了,你是太路由器。
这里指需要考虑收到的邮件是否有分享给别人的必要性。
6.在你使用密件抄送功能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7.不要拿邮件泄愤。
如果你需要发火,那就当面发。用电邮发火实在太容易了。
8.要方便跟踪进度。
如果你给别人寄了一封关于待办事项 的邮件,且想跟踪任务完成的进度,那就把信抄送给自己,然后添加上"跟进"标签。这样会方便你查询和跟进那些未完成事项:你只需把原来的邮件加上"这件事做好了么?"的新标题,然后重新发送就行了。
9.帮助未来的你更方便的搜索信息。
如果你收到了你认为将来可能派上用场的信息,那就把信息转发给自己,并附上几个总结信息内容的关键词。你可以自己想一想:我将来会用什么方式搜索这条信息呢?你以后搜索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用到你现在想到的搜索词条。
关于ppT
如果你不想让观众因你的幻灯片而混混欲睡,凭借数据的力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你参加过的会议中一开头播放的十几张幻灯片全都被文字堆得满满的,而发言人只是站在那里跟着读?在会议期间表达观点的发言人,不应该把幻灯片当成讲话的依托,而应当把它看作论点的补充材料。幻灯片不应被用来主导会议或论点的走向,而应作为数据的载体,以便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相同的数据。如果数据有误或不切题,那么再花哨的幻灯片也无济于事。
数据演示与可视化领域的顶级大师爱德华·塔夫特认为,人们应当在更少的幻灯片中放入更多的数据:"如果能把相关信息列在一旁,那么视觉推理就更高效。数据越翔实,信息就越清晰易懂。"
杂乱是种美德
已故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兰迪·鲍许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用照片为大家展示了他童年时在卧室墙壁上手写的满满一墙的公式。他告诉听讲座的各位家长:"如果你们的孩子想要在卧室里信手涂鸦,看在我的面子上,就让他们画吧。"
制造混乱并非目的,但是,混乱往往是自我表达和创新的延伸品,因此可以算是一种好事吧。
最后这个是我全文中最喜欢的一个观点,从今天起一定好好贯彻到底。
迅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