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静态平衡,一个是动态平衡。以前的建筑一般都以静态平衡为主,下大上小,下实上虚,下粗上细,源于上千年的转世结构体系。第二个就是动态平衡,静说的是建筑物本身是静止的,动说的是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移步易景,常见的手法就是随着人的移动,使用者所体会到的建筑物也会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给人带来动的空间体验。
实际上的均衡与稳定与审美上的均衡与稳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天然的稳定,但这并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来维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筑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这是因为重力的缘故,要维持一种静态的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3)韵律与节奏
韵律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完全靠我们在观察建筑时的理解与感觉。韵律美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其一,重复的韵律,各元素之间保持很定的距离与关系;其二,渐变的韵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可以无止境的连绵加长或者变短,亦或者变疏变密; 其三,起伏的韵律,指的是简便韵律如果时而强烈,时而低弱,这种韵律活泼且富有运动感;其四,交错韵律,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之一定的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一正一反。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我看来,韵律是建筑外形中最难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
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4)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对比与微差
形体塑造过程中,建筑或者装饰等形体构成元素,在整体的统一,主次关系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态丰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结合这本书
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
(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4)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