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诸葛亮借智慧 读后感 第(1)篇
赵老师的文章写的平实有趣,只是一个序言就写的如此丰满:先是讲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再讲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然后讲这本书讲的是大学问但是用一个一个故事把道理引出来让大家都能看懂而且这个名著的解读跟其他人的不一样,最后讲这本书与大家见面是人类参不透的机缘天命,在人事上感谢《百家讲坛》的看重与展示平台,对于个人的努力付出自己给自己了一个小激励“我又成长了”,临了还不忘向自己借用的资源载体“孔明先生”致敬!看到这我都笑出声了,可爱的赵老师聪明智慧风趣幽默,有人情有智商!
怎样讲诸葛亮?是讲《三国演义》中传说的神?还是讲《三国志》里面真实的人?非常欣赏赵玉平老师的总结“讲诸葛亮,不讲真身没有根,不讲化身没有魂”。诸葛亮有两个,一个是《三国志》等史书里面的诸葛亮,他是客观真实,体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化身,他是《三国演义》小说塑造的诸葛亮,包含很多演义的成分,浓缩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经典智慧。所以我们不光要看历史考证人物,更要解读这些智慧。诸葛亮不仅仅代表一个人,这三个字里面有我们民族的心灵史,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化身。所以讲诸葛亮,不讲真身没有根,不讲化身没有魂,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味道。
如何把故事讲好,让读者爱看?赵老师用吃来比喻写文章真的是让我受教了,受教的不是学会怎样讲故事,而是学会了怎样克制住贪吃的欲望,哈哈,无论结果如何总之是学习了吗!关于吃的原则在这分享下:
1、戒目食——所谓目食,就是品多量大,眼前摆的满满的,看得饱满,吃的有限。其害一是浪费,二是乱神。口未食而害已生,此为食家大忌。
(1)吃东西如写文章,务必简洁清爽,按量奉上,主次分明,意未尽而箸已停。贪多过量、贪大求全是大忌。
2、以常养——家常菜最是养人。山珍海味、奇材妙品,皆非长久之计,不可多食,不可久食,久则生病。
(2)如同写文章,不必说得玄妙高深,但凡能从眼前的事情出发,使用平常话语,讲得妙趣横生,那才是高境界。
3、留余味——人之相交,难在适可而止。一夕欢宴,倾心交谈,能及时收场留些余味最为重要。食物也如此,珍馐美馔、妙味菜品,取用也需适可而止,留些想头在心里。
(3)写文章也是如此,须得控制篇幅,控制语言,适可而止,留有余味。
4、尽一品——不求品多量大,但求发挥食材本性,烹调得法,在一品之中证得味之正道。
(4)此理仿佛读书,必尽心于一本,寻章摘句,细品慢嚼,有一醉一陶然的快乐。若十几本几十本,杂然陈设,每部必读,每本必讲,则难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毫无趣味可言
5、调浓淡——浓是情,淡是趣。浓味补消耗,淡味养日常。荤菜以浓为本,素馔以淡为本,荤素搭配,以素淡打底,浓香点缀,此为妙道。浓淡不调时,可以粥、汤、茶饮调之。
(5)写文章讲故事也是一样,需要雅俗共赏,情趣搭配,有高雅,有通俗,有幽默热情、热血沸腾,也有理性冷静、冷眼旁观,再佐以百姓生活、身边小事,间或嬉笑怒骂、歪打正着,这篇文章的滋味也就饱满了。真正的味道是调和之美。
作者写到这相信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增加了很多,浓淡调和相宜后开始进入题了。
诸葛亮的出场历来就有很多解读,至于哪一种解读是最好的或者是你最认可的呢?我认为是哪一种解读和你的价值观最一致就是你认为最好的。这里赵玉平老师讲诸葛亮的出场在造声势之前已经借由当时的名士徐庶、司马徽等人介绍给了当时的名人曹操、刘备等。同时自号卧龙居卧龙岗用与众不同的行为吸引眼球,对于刘备的拜访是欲擒故纵激发需求,同意出山后言行却很谦卑低调。辅佐刘备打天下时诸葛亮给刘备制订的策略是自己弱就联盟而且只联盟实力居天下第二的不联盟天下第一的,因为第一已经很强了,借力之后第一更强,你就成了与虎谋皮了,早晚是人家的大餐。与第二联盟如果把第一干掉了你强我也强了,如果干不掉在战斗的过程中三家共同消耗大家一起弱。在三方斗争过程中,第二名和第三名联合起来打第一名,这是最明智的选择。没有永远的感情,只有永远的利益。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实力接近,联盟稳定。这是最基本的外交原则。在联盟中,感情往往中模糊的,利益却总是清楚的。在用人上赵老师总结了四点:放水养鱼,什么样的人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海洋。分槽喂马,能人不能扎堆。筑巢引凤,对于凤凰要想留住他要让他觉得这份事业有意义。躬身接水,不要以貌取人小人物有时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做事业就要有好的管理人才,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管理人才。在用人上不不拘一格,方法上制度严有感情没情面。态度上服从领导安排,做什么不重要,做好当下的事才是重要的,不发牢骚不报怨。对待下属一边给待遇一边给未来有规划有意义。对待领导永远解决后顾之忧。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别人完成工作,自己不做调动别人做,这叫管理。后世很多人说诸葛亮是累死的,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赵老师分析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人身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缺乏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控制欲也比较强,而且容易主动出手攻击。所以有了六出祁山。
因有事外出,写的仓促,就写到这吧!
向诸葛亮借智慧 读后感 第(2)篇
大家注意,这个策略还有另一半。话说农场的老爷子把马卖了,养了两只小猪,本来准备养肥了卖钱,结果过了些日子就发现,这两只小猪也不吃东西,日渐消瘦。老爷子就急了,有问题找专家,就把朱博士给请来了。朱博士来了就急了,说你糊涂啊!猪圈又不是你们家客厅,你打什么隔断呢?老爷子说马博士让我分着养的,朱博士说,不对,别听他的!你一定要把隔断去掉,食槽合起来才行啊!老爷子就问了,这是为什么呀?朱博士说,你没听说吗?一个猪不爱吃,两个猪争着吃,三个猪抢着吃,一群猪往死里吃。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增加他们的食欲,促进他们的成长啊!老爷子一拍大腿说,嗯!有道理啊!果然,合了食槽后,小猪吃东西你追我赶,没几天,膘肥体壮又卖了好价钱!老爷子卖了钱,开始反思了,两个专家,一个说分,一个说合,那到底是分还是合呢?想不出来怎么办?最后开了一个猪马论坛,经过讨论,专家得出了一致结论——看对象。
向诸葛亮借智慧 读后感 第(3)篇
这时诸葛亮把计策合盘托出:一、马超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已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这一路敌人可以不用担心了;二、南蛮孟获,兵犯四郡,已派遣大将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这叫疑兵之计。蛮兵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这一路又不用担心了;三、叛将孟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已模仿李严笔体写了一封书信令人送给孟达,有了这封信,孟达必然推病不出,这一路敌人也就退了;四、魏将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便会自退;五、东吴这一路兵,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自然退去。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