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环保》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首先,感谢戈老师的推荐。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用真实的数据来直指环境破坏的科普读物。书很薄,寥寥的数张纸,概述的是人的罪孽;书很厚,沉沉的数据足以让人羞赧。文字中呈现出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破坏诚恳的反思、对潜在危害的细致描述,读来令人动容。
本书作者蕾切尔女士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工作者,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当以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为标志。犀利的观点、骇人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和蕾切尔本人的名声,让本书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这位超前的思想家深刻洞察了技术和进步背后所隐藏的危险代价,并通过预言一种可能的灾难惊醒了整个世界。正是由于她艰苦卓绝的奋争和呼吁,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意识与自然意识,改变了人们看待自然界的方式乃至人类思维的方向。也因此,环境保护事业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才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鸟儿遭受DDT滥用之害促使这部名著的创作。DDT是当时使用范围最广的杀虫剂,被广泛用于农业以及日常的蚊虫毒杀:人们在农田中喷洒数倍于标准使用量的DDT以杀死农业害虫,人们还用DDT杀蚊,不但用喷洒车在街上喷洒,甚至还动用直升机在空中向整个城市喷洒。作为有智慧的生命,怎么会为了控制几种惹人嫌的物种就去污染整个环境并且让自身陷入疫病和死亡的危险中?怎么会有人认为在地球表面施加大量毒药它却仍能适合所有生命存活呢?然而我们正是这么做的。而这一切最初的目的却只是想除去几株杂草、杀死几只昆虫。
书中还讨论了人们在灭虫大战和除草大战中使用的其他致死性化学物质。我们是不是以进步之名变成了自己控制昆虫的受害者?只建立了短暂的舒适,我们又该如何控制那些新型害虫呢,没有了榆树它们会攻击剩下来的其他树种,但是自然界的卫士(鸟类)却已经被毒药杀死了。“我们只是从一场危机进入另一场危机,用一个问题换来另一个问题。”对于公众来说,这个选择很容易就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题目:我们应该拯救鸟类还是应该保护榆树?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在化学控制领域充斥着各种讽刺,其中之一就是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这种频繁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最后两者都无法拯救。即使摆脱了与杀虫剂最初的接触,杀虫剂的毒性也能影响一整代生物。灭虫和除草这两个例子都表明,如果多关注一下以某种植物为食的昆虫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多种有害植物的治理工作都可以变得卓有成效。然而“在这一项目进行的八年时间中,只有6000美元可以用于生物实地研究。与此同时,联邦政府为治理工作花了3750000美元,州政府还提供了成千上万的额外资助。”在生态环境上,审慎是每个现代人都岌须学会的课题。研究工作的经费和化学项目的花销严重不成比例,打着危机精神的名号,就好像为了打压它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就是当然合理的一样。有时我们别无他法,不得不破坏这些关系,但需经深思熟虑而后行之,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在时间与空间上所产生的长期影响。而急功近利于短期成效,牟取私利毫无谦逊之心则促进了如今化学试剂产业的兴旺。
这个世界不只受到大规模喷药的污染。事实上,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危害要小于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暴露于其中的无数小规模污染。如同水滴石穿一般,这种从出生到死亡与危险化学物质的不断接触最终会证明是灾难性的。受到花言巧语和各种隐性劝说的哄骗,普通公民很少能意识到被致命性的材料所包围,甚至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使用这些物质。“从这些除草剂的商品名称中,从来无法看出其成分或性质。人们得在农药袋子上最不显眼的地方阅读那些印得非常细的内容,才能知道里面含有氯丹或者狄氏剂。而在五金店和园艺设备商店里随处可见的描述性文字中,对于操作和使用这种物质会造成的真正危害则只有寥寥几句(如果有的话)。”恰恰相反,包装上典型的插图描绘的是合家欢乐的场景,父与子面带微笑,准备向草坪上喷洒这种物质,小孩子和狗一起在草坪上打滚。 无知者无畏,可真是讽刺。
一扇窄窗,从远处向窗外看,人们只能看到一丝光亮。离得越来越近时,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直到最后,透过这同一扇窄窗,人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我们习惯于寻找最明显最直接的结果,却忽略了其他影响。除非危害立刻以不容忽视的形式显现出来,我们都会否认危害的存在。化学产品造成的基因恶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潜移默化的威胁,“是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危险”。瓦尔堡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重复使用小剂量致癌物的危害比单次大剂量使用的危害要大。后者会立刻杀死细胞,而小剂量虽然能使一些细胞存活,但这些细胞遭到了破坏。这些幸存者于是就发展成癌细胞。所以说,致癌物没有“安全”剂量。 它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创造一些休眠癌细胞,这种不可逆转的癌变作用长期潜伏,不为人们察觉,最终会以明显的癌症形式公开出现,但这时它的形成原因早就被人们遗忘甚至都不会受到怀疑了。无论相信与否,只管各行其道,终归自食其果。
立场不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也颇受争议。因为其超强的杀虫功能力,DDT同时还是防治各种通过蚊虫传染的传染病的有力武器,而禁用DDT则导致了当时几乎快被禁绝的疟疾卷土重来,使得成千上万人死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微生物学教授鲍尔德温(I.L.Baldwin)教授写的文章提到,“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就开始了对大自然平衡的破坏。”在他看来,“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平衡的确凿证据,与这块农场是否使用了人造杀虫剂无关。鲍尔德温还认为,DDT的害处是很轻微的,必须平衡地看待DDT的优劣,不能只盯着滴滴涕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他说,“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的确,化学产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很多时候,所谓工业作恶不过是人在作恶。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基本上都认同作者卡森在唤起公民环保意识上所做的贡献。DDT的使用方法必须改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农田里大规模喷洒,而应该严格限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严重污染经过治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正在回归。看美国,看世界,归根结底是为了看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在重蹈他们当年的覆辙,空气被污染,水被污染,环境被污染,眼睛和心灵被污染。从世界这面镜子里,能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这是一个必然的经历。就像非得过足了开好车的瘾,才会重新回归骑车和步行,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我们现在使用着几千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可能完全代替它们,重要的是尽早发现危害,及时采取对策。中国在有毒化学品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比如,我国在pOps类有害化学品的危害测试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相关数据和信息还主要参照国外,对国内正在广泛生产和使用的许多pOps类有毒化学品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缺乏基本认知。我国现在对有毒化学品的管理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政策和管理上缺乏协调与统一是当前一个主要问题。比如,化工产品主要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管理,农药被分给农业部,健康产品归卫生部。相比之下,环保部门在化学品管理上的职权非常有限,这与发达国家已逐渐形成的由环保部门主导化学品管理的局面大相径庭。中国正困扰于传统的“三废”环境污染治理,环保部门的职能和机构人手严重不足,管理“看得见”的“三废”尚无暇顾及,pOps类有害化学品属于“看不见”的污染,更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人类是不可能完全使用天然产品的,我们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学会如何准确地检验化工产品的安全性,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春天,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词,不仅仅因为它代表着生发和原初,也因为它含有一种万物尚未捅破的期待。热爱“烟花三月,草木生长”的春天,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幸运。可是尊重幸运背后的残酷现实,却是更高意义上的知识理性。我们需要的是更高尚的方向定位和更深层次的洞悉力,生命是一个超越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即使有时我们不得不与之抗争,我们仍需尊重它。
参考: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尹传红《卡森:让春天不再寂静》
“微信读书”活动推荐词
袁越《环保之母的尴尬:呼吁停用DDT 间接杀死了6000万人》
我国环境现状部分参照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于刚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谢绍东教授观点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听不到鸟叫的日子。
可是我忽略了,小的时候鸟儿成群飞过天空,队伍密集,若是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估计还会觉得可怕。河里虾子螃蟹很多,会有很多大鱼,后来一些人为了轻松抓住鱼儿就往水里撒农药,渐渐地河里没有鱼了。
这只是表浅的看法现在想来,地球是一个圈,今天的此河无鱼可能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因为自私自利随手往河里抛去的毒药将会毒害更多的生命。
食物链的存在使的人类逃脱不了自作自受的魔咒,毒素的累积效应注定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深受其害,虽然化学药品的危害力在食物链上传递规律是逐级递减,但也耐不了各种路径的叠加效应。
微生物上学到的许多疾病本书都有介绍,本书统计了许多调查结果并且可以感受到重回生物课堂的感觉,给人拓宽了多方面知识。
寂静的春天nn当我们的春天不再充斥着鸟与虫的争鸣,这世界孤单了,孤单的只有骄傲的人类。大自然自有其微妙的平衡,不需要自大的人类横加干涉。n现在人们不再满足于毒药的毒性了,而使用更为彻底的基因改造,抗性基因,不孕基因,高产基因等等。当人们还在为饿肚子而奋斗时,其他都不那么重要,但是,当有一天摆脱饥饿,还是否能静下心来反思以前的“饥不择食”时所做的冒险呢?也许为时不晚吧,但谁知道呢。人类经过物竞天择,立于万物之顶,强大到无所不能毁灭。欲使其疯狂,先令其自大。大自然不止是有人类,他还有这么多富有活力的生命啊,这些才是他精心的杰作。她们欢唱,大自然在倾听,她们跳舞,大自然在欣赏,她们安逸的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轻抚。春天,永不寂静!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