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精选: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慢慢看,先下《金锁记》
定定地看完了《金锁记》,眉头总也舒展不开。开头得知主角是嫁给病弱少爷的女子,也脑补了些可能的情境:1. 七巧原是个麻油店的小家碧玉,哪里见的这番情景,却先被这些大家太太小姐们吓得没了魂儿。最后经过一番痛苦历练,终于软脚虾不再。这是灰姑娘逆袭制。2. 七巧和家里的三少爷看对了眼,偷偷上演一场叔嫂情深的伦理大戏……主角都可以是七巧,但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写,就另当别论了。而张爱玲笔下,嫁给天生软骨病,近乎高位截瘫富家少爷的七巧,却也很是不同凡响。
首先说她的人物设定——毋庸置疑,人物必须经由情节来丰富。先前的她,虽然粗犷嗓门高,但也是赤诚的可爱。父母经营一家麻油店,喜欢她的人也有一些,不过都是些屠夫等市井小民。七巧生的一般,俗不可耐。一般情况,哪能高攀上姜家的大门。家境清寒,也有兄嫂大人的操作,就被姜公馆的软脚虾二少爷娶了去。二少爷常年卧床,连坐起来都费劲,充其量只是一滩会呼吸的棉花,毫无生机可言。丈夫的无能无用,自己的粗俗教养,让她和这个富丽堂皇、走进走出需要丫鬟伺候的公馆格格不入。如果当初没有这门亲事,七巧是不是也能过得快意人生。虽然性子烈了些,但一来一往,总能滋生些感情,凑合过去。只是眼下……竟是这番光景。哥嫂也常来“拜赐”,这一来,就害得七巧“把前因后果重新在心里过一过”,她可禁不起这等“掀腾”。好在,过了几年光景,该去的人也去了。除了长白和长安两个孩子算起来是姜家的骨血,别余的,也彻底分离了。
姜公馆其他人倒也懒得揣摩这个没见过市面的粗俗女子。这话是从哥嫂嘴里说出的,“没出嫁前,嘴头上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癫癫,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我刚才定的标题是“七巧的黑化”,后来觉得不妥。人终归是和自己较劲的。折腾些,连周围人也坑害了,也是坑害亲近的人,说到底还是自己身上的骨和肉。这已然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没有所谓的黑化,只是先前的、后来的事情组成了完整的她。
钱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所以必须和这钱捆绑起来。分家后十年,姜家三少爷来找过她,只是准备了“有条不紊的回答”,和“筹之已熟”的计谋,这些让七巧看在眼里,心塞至此。幸好这一时的冲动遏制住了,不然以后可要经历何等的悲怆?转而又想,若是不去想这必然,只温存于这一刻的偶然,“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也未可知!
母亲七巧的存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七巧也自认笨琢,“一不留神,人们就会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也习惯了那种痛苦。”只是眈前顾后,让她的精神时刻紧绷,生怕人家把这金银细软的抢了去。小辈的人生,也被她这样生生耽误了。只是,这长安和童世舫如果没有被打扰,就这样一直好着,就成了吗?长安以为“这新式男女的交际也就尽于此矣”,童世舫呢,“因为过去的痛苦经验,对于思想交换根本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以为,“久久握着手,就是较妥帖的安慰,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要说的人还要少。”一个是初涉人世,一个是历经千帆,个中滋味,来不及体会,也被母亲“温柔”地斩断了。以后的日子,也锁住了。只可叹,这锁,是自从七巧嫁来之后就带着的,生下孩子,也给孩子匀了两把。她原来也曾期待过,可是等到该去的人都去了,又该期待什么呢?未来已经是眼见得到了,还不如原来,好歹也留个幻想罢…
名家名作精选: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红玫瑰和白玫瑰》去年看的这篇小说,今年再看,居然仅有一点点印象。不知是那会比较幼稚,还是看得不仔细。可是对这本书却一直记挂着,可能有关锦鹏的电影的影响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那句流传已久的话的缘故。又匆匆浏览一次,觉得还是不够的。这篇小说还应该多看几次的。
又看了一次这篇小说,对张爱玲的爱情哲学又多了一点了解。她对男人的那种既想要表现自己道貌岸然的一面,却难以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的丑陋的一面描写得真实自然。
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是亘古不变的。可能在这里爱情成了一种游戏,类似于征服的游戏。男人想要征服女人,一旦得手后,就变得有恃无恐。坚信女人是爱自己的,所以任意胡来,甚至有意挑衅,大打出手。而那个记忆中的她变得美丽端庄,甚至成了美梦,可望不可即的梦。错过了,成了最美。天意弄人,那个她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时时刻刻惦念着。张爱玲将感情中的得与不得写绝了,忽然觉得自己写的这些都是多余。
名家名作精选:张爱玲小说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读张爱玲,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和无奈。
网上很多书单,特别是针对女性,往往会推荐张爱玲,现在看来,这该是怎样的有心无心的作弄。
我深刻地以为,张爱玲的书特别不适合消遣,年轻时不要读,读了也不要懂,如果懂了,怕是会很不好。
在这之前看的是王安忆的《长恨歌》,再之前是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本来都还是不错的作品,但对比张爱玲,顿觉黯然。王,严用长篇大幅去写的,张一个短篇就够了,甚至更通透。这不是在贬低两位,实在是对天才的歌颂。
但看过之后,怎么办呢?
忽然能够理解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人生很多事情,现在得不到,就真的是得不到了。虽然徒劳无功,却不妨碍人去做的热情,可见生命的冷酷和热闹。
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可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