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本质,我们看不穿;但生命的造化,我们了然于心。”
万物的签名,英文书名为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书名译得很好。以前就很喜欢《美食、祈祷与恋爱》这部电影,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万物的签名是就是同一个作者伊丽莎白·阿尔吉特的新书,又多了几分好奇。
这本书以18、19世纪为背景,把植物学、神秘学、旅行日志、进化论、废奴制糅杂在一起,是一本生动的历史集。地域跨越美国费城、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伦敦、塔希提,是一本横跨大洋的地域集。我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女人的书,更具体的说是一本以一个女人为主体周围人像的肖像集。
读完这本书,我想了很多问题:
1.人的复杂性。阿尔玛的父亲亨利出生于贫困的家庭,对自己命运不满的亨利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富有学习和冒险精神的他,通过扎实的学习、异域的探险、机会主义的投机、制造,做起了异域植物的倒卖、药用植物的栽种等工作,积累了庞大的财富。他有智慧:能察觉到金鸡纳树的药用价值,并加以利用;洞察了安布罗斯的深层的一面;有胆识:独自远行;有魄力:掌控巨大的商业帝国之后吸引有学识的人来家中进行知识的论辩,给阿尔玛的一生都带来了影响。母亲更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曾说“不亲自教孩子思考的父母,是不可原谅的”;能因材施教:对阿尔玛和普鲁登丝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追崇尊严,将体面与道德奉为圭臬,奉行苦中作乐的格言:工作本身即是奖励。
关于人性复杂的描写也许是好的文学作品共通的部分。就像是类似于天生的冒险家的亨利,他有恶的一面:偷窃、势利、自私,也有善的一面:有家庭责任心、惜才。我看到了他的复杂,可惜的是,在豆瓣的阅读评论里有读者却说,“这家人都是神经病”,认为这样的人物因病态让书的可读性降低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倒是觉得就如村上春树说的:“所谓讲故事,就是要下降到意识的底层区,下降到心灵黑暗的底部去。作者从那片地下的黑暗中寻觅自己需要的东西,即小说需要的养分,带着它返回意识的上层领域,并且转换成文章这种具备形体和意义的东西。”这些黑暗就像是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有深度的复杂。若是一味用健康、道德去审视文学作品,那不如不读。毕竟,小说不是心灵鸡汤,专门用来抚慰人心的。
2.有关进化论的讨论。我与阿尔玛有着一样的疑问。我可以理解人内心的自私因子,也知道人的选择大多会被社会同化。因为资源的有限性,物种之间不断进行竞争,最终存活下来的人应该是最能应付生存战斗的,毕竟进化是冷酷无情的,“生存斗争的存活者,并不总是最美丽、最有才华、最具创意或最优雅,有时只是最无情、最幸运或最顽强而已”。可阿尔玛的“竞争转辩论”无法解释像妹妹普鲁登丝那样的人,即舍己为人和自我牺牲的进化优势。如果在人身上的进化论如同自然界,那这样人不可能在进化中一直顽强生存。到底该如何解释那些为了别人而全心全意在付出的人、那些真正的有大爱与博爱的人?是出自帮助他人的愉悦感、利他主义的价值感还是其他原因呢,这值得继续思考。或许其他读者能给出好的解答。期待探讨。
3.时间的定义。书中,时间被分成了“地质时间”、“人类时间”、“苔藓时间”。“地质时间”以石头和山脉的速度移动。它移动速度,让人觉得近乎永恒、近乎生生。“苔藓时间”相对于“地质时间”速度飞快,因为苔藓在一千年内的进展,是石头在一百万年内都无法达到的。但与人类时间相比,“苔藓时间”又极其缓慢。我思考的是渺小的人,短暂的一生,要怎样活才能活出意义?这也是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如何让渺小的人在宏大的历史长河里激扬起水花。如果能找到一生的使命,会感到一种“美好的渺小感。”那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呐。世界无穷无尽,知识浩渺如海,但若是有任务在身,有知识要学,有使命要达,就不需要感到寂寞、渺小。可惜,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找到符合自己的使命。
4.女性的成长和自我探索。(这也是我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就是写了阿尔玛的一生。从小女孩时期、少女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写到老年时期。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了她在白亩庄园里的成长,父母给她带来的影响,父母领养普鲁登丝之后与她之间的关系,她对于性的思索和迷惑,她在白亩庄园的观察、记录、发现、辩论、思考、成长。阿尔玛儿童时代的落幕是印象深刻的。那一天,她作为彗星的存在,在人构成的宇宙中狂奔,“没有人阻止她,她是一颗彗星,她不知道自己不是在飞。”最单纯、最天真的时间里,阿尔玛触摸着白亩庄园的一切、汲取知识,享受纯真的快乐。直到父母领养妹妹普鲁登丝,阿尔玛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完美的,有太多的不足。 书的后半部分讲阿尔玛遇到了让她心动的人,父母的去世,自身对成长、老去的思索。因为她爱上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她无法触碰的人,她因而远行、探索,最后在离大陆很远的岛屿获得了一种挣脱的自由。随后,她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余生,专注于她的微观世界。
阿尔玛和我们有一样的地方,她渴望爱,想要和爱人之间产生更亲密的连接;她有私心,会嫉妒(因妹妹出色的容貌吸引了更多的注意,而她样貌普通);她也面临情感困境、迷茫;她始终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关于女性的寻找、困惑、矛盾和纠结,这其中心理的白描,传达出的微妙感受,让女性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性的阅读体验,与之共情。
她也许和太多人不一样,她的富有、从小成长在富有思辨性、智慧性的环境、父母独特的经历和培养方式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一面:聪明、学问渊博;她对万事万物有着探究精神,始终追寻着事物最本质的规律、刨根问底追求真理,即使在老年之时也葆有一种好奇;她对科研有终生不渝的热忱,从小时候对植物的热爱到成长之后对苔藓学的研究;她勇敢且有冒险精神;她对自身使命的清晰认知,并愿意践行一生。 而大多数人最后都失去了好奇心,也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个也是她的珍贵之处。
5.关于爱和人生。感恩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旁观。阿尔玛说:在我走到人生终点之际,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我来的时候多一些。同时,我的一点点知识,丰富了其他累积起来的历史知识,这可不是简单的事。能说这种话的人,都过着幸运的生活。”啊,多么希望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这本书给出了许多人生的哲思,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愿我们秉着这样的信念,过着幸运的生活。
《万物的签名》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亨利靠植物白手起家富甲一方,他的女儿阿尔玛对植物学深有兴趣。诚然,在财富和知识上作为子女的阿尔玛极其富足,但是对于人心的体察,对于爱和生活的含义,阿尔玛却一贫如洗。
家庭温暖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让阿尔玛在感情中充满了贫乏与浅薄。她虽然博览群书,却不擅长基本的人情世故,虽然能言善辩,却总在不经意间伤害对方。阿尔玛的妹妹为了她断送自己的爱情,阿尔玛却只觉得她伪善做作。安布罗斯毕生追求的是纯净以及与万事万物的交融,而阿尔玛却渴望与他情欲的结合。而这些愚不可及的错误,直到50多岁她才堪堪明白。可以说阿尔玛的前半生都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养尊处优的公主生活让她几乎不食人间烟火。这种遗传自她父亲的自私自利的本质,让她在知天命之年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是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
作者的笔法很有趣。阿尔玛的样貌并不好,寻常富贵千金该有的特点都没有。一般这样的女孩会因为自卑而敏感小心,但因为她的出身,反而让她忽视了这些问题,她长成了一个身心都粗枝大叶的女人。她的妹妹则与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妹妹普鲁登斯是阿尔玛的父母领养的。她是娼妓的女儿,也是整个费城最美的姑娘。她被领养后非但没有恃宠而骄,相反她一直小心翼翼尽量降低存在感来保护自己。她低调,含蓄,谨言慎行。尽量不让自己因为美貌被男人注意到而落得跟她生母一样的下场。姐妹俩一起上课生活,却始终形同陌路,倒不是她们彼此厌恶,只是这对现实孤高的父母,恰恰没有教她们如何爱人。因此,阿尔玛从来没有关心过普鲁登斯。她偶尔感慨的姐妹的疏远也不过是觉得自己孤单而并不是想要了解对方却没有机会。这种疏远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她竟然不知道妹妹跟霍克斯相爱了。当阿尔玛意犹未尽的向普鲁登斯表明自己对霍克斯的爱恋时普鲁登斯虽然不动声色却心如刀绞。她默不作声的,斩断了自己与霍克斯的一切希望,只求霍克斯可以与阿尔玛在一起。而这些,阿尔玛都不知道,她甚至因为霍克斯求娶苪塔对妹妹大发雷霆以为是她的阴谋。这是阿尔玛第一次却不是最后一次用口舌的利刃刺痛了普鲁登斯的心。
可普鲁登斯有多么勇敢的爱心?来到这个家庭后她一直安静低调的当一个摆设。她从不在宴会上发言出风头,但是她敢为了霍克斯顶撞挑衅宾客的言论,而且言辞犀利咄咄逼人。那个晚上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有人相信那些话出自普鲁登斯口中。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宾客的言论冒犯了在场的霍克斯。她有最尖锐的锋芒却从不示人,她并不是无能软弱,只是懂得理智与沉默。那场宴会后,普鲁登斯又成了那个安静的花瓶,那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人前展露锋芒,为了霍克斯而战。而在得知阿尔玛的心事后,普鲁登斯一如往昔般沉默的了结了自己的情缘。她把自己匆匆下嫁给了家庭教师。而霍克斯始终不知道被拒绝的原因,看着她嫁人,霍克斯心灰意冷,随便的娶了苪塔。可怜的是霍克斯过得更不幸福。他喜欢的是普鲁登斯的优雅沉稳,而苪塔和阿尔玛一样,都属于外向活泼的人。霍克斯和苪塔在彼此的冲撞中都早早的迈入了生命的尽头。
这一切阿尔玛并不知道。她醉心于自己的研究,还要承担家族的生意往来,又在48岁这一年结了婚。她对普鲁登斯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沉默寡言和故作清高上。直到得知安布罗斯被她驱逐后过世,悲痛欲绝找老管家哭诉时才知道了关于妹妹的一切。
原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原来只有我,什么都不懂。
“万物的签名”理论是指:“上帝在世界上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和每一棵树的设计当中,都隐藏着改善人类的线索。”老管家说阿尔玛父女都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痛苦与牺牲其实也隐喻了这个概念。世间一切的奥妙并不仅仅在植物研究里,在生存竞争的法则里,它更在人与人相处的真心里,在宽宏互助的爱里。没有人能也没有人应该只考虑自己而活。万幸阿尔玛最后悟到了这一点,在寻找答案的过程里从世外桃源回到了凡尘人间。
有多少人,几十年来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些所谓为了艺术,为了事业奋斗而置好友亲朋于不顾的人,或者干脆碌碌无为却连起码的人的底线都做不到的人。真的觉得自己掌握了生命的极限吗?一个人的爱心要浅薄到什么境地,才会活在对别人的妄加指责里。扬言要在万事万物中寻找真谛却把人从选项中划入还洋洋得意以为从此干净,这是怀着多么大的恶意和无知在自我毁灭。
人永远是最复杂也最简单的,所有一切奥秘的答案在人身上都可以找到。这无关宗教信仰,这是人性无法抵挡的自有的光辉。身外之物不能决定一个人灵魂的高低贵贱,答案有时候,也并不是答案本身。
阿尔玛在50岁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在90岁确定自己是知之甚少的过客。我们要在什么时候领悟,世间行走一遭,虽然是逆旅,但只要敞开心扉,同样可以拥抱万物,无悔此生。
一本令人叫绝的书。
原因大概有以下五点:
1/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精确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生动的语言完美结合于此
2/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的人生选择都值得思考,予人启发
3/从“她逐渐成为一个十分心满意足的老太太。”的故事里我领略到人生的旷达;从女主“我很幸运,是因为我能在研究世界当中度过一生。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人生是个谜,是的,往往还是一种考验,可你若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知识,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知识是最珍贵的东西。”的自白中,我体悟到生命的意义。
4/一方面极尽描述之能事,囊括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节,一方面极尽时空延展之力量,俯瞰人生和世界。这种从微观都宏观的“显微镜思维”恰如女主的职业所具。
5/叙事不疾不徐,首尾呼应,从一而终地坚持幽默和美丽,从未试图超越故事应有的节奏,多么老道又多么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