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给你讲有话好好说。
前一段整理材料时翻出一张纸,是两年前参加耶鲁“世界学人”项目时的一则培训指南,训练我们怎样向别人提意见,以及怎样接受别人提意见。
光讲道理,你和我都知道应该欢迎别人向我们提意见。反馈对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反馈就不知道行为效果,也就无法校准、改正、提升。但只要回到现实,我们马上发现提意见是件难事。有多难,请回忆一下别人向你提意见时,你的内心活动。
提意见属于困难对话,难在人们在互动中,不只有学习进阶这一面需求,还有被认可被接受的另一面需求。两者之间关系很紧张。
来看看耶鲁“世界学人”项目对提意见、接受意见的指引,提意见应该怎么提,听意见应该怎么听,两方各有七个要求,意在打造理想的反馈情境。
提意见、听取意见的行动指南
关于怎样提意见:
1.提意见要事先得到对方同意。人家不想听,你就不要主动提。
2.事先想想怎样提建议才会有效果,会给对方造成什么影响;要澄清自己的意图;你的意见要集中在对方此前言行给你造成的感受。一句话,虽然是提意见,尽量讲自己,别讲对方。
3.要及时,越快越好,而且最好私下提。许多话,当时不说,以后最好就别说了。
4.对方辩解反弹的话,你要提问、聆听。这一条要看你提意见是为啥了,要是为了攻击对方的话,正好啊,他怼过来,你怼回去。如果真是为提意见不是为怼人的话,就好好听着吧。
5.探索解决办法,感觉合适再提要求。
6.下一步怎么做,要有跟进。一句话,看氛围,看感觉,感觉对了才有双方一起解决问题的事,才有跟进,如果感觉不对就先放着。
7.谢谢对方听你提意见。这一条是基本礼仪,不论结果是合作还是互怼,谢谢对方你吃不了亏。
关于怎样接受意见:
1.心胸开放,仔细听提意见的人有什么要说,别打断。
2.继续保持心胸开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克制不为自己辩护。
第一和第二是同一条。重要的事情要讲两次,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完完整整听完别人对你的批评,中途不打断,确实认真听下来,请问你上次这样做是什么时候?我是不记得了。
3.轮到你说话时,先问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对他造成了什么影响。
这里的关键还是要克制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而是搞清楚自己影响到对方什么了。不自我辩护的理由是现在谈不上谁对谁错,用不着归责,要把焦点放在能说清的地方,就是对方感受到了什么。
4.把对方意见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遍,确认准确与否,澄清含糊之处,顺便发出了自己认真听的信号。
这一条特别重要但常被忽视。往往是一方自以为讲清楚了,另一方自以为听明白了,其实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果双方各说各话,各树一个稻草人当目标。
哲学家丹尼特在《直觉泵》里介绍了一个更高阶但本质相同的方法: 如果你还没有把对方的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讲出来,讲得比对方还好,又充分地认可了其有价值之处,那么你就没资格批评对方。
反推回去看,关于提意见的对话,对学者和常人都是一样难。
5.消化意见,聚焦于对你有价值的地方,关注它能怎样使你改进提高。记住,使不使用和怎么使用这些东西,决定权在你。
6.如果你愿意汲取意见的话,制定改变计划,执行计划,跟进计划。
这两条的关键词是决定权在你。你愿意承认错误的话没人拦着,但你不需要认错。提意见不必然是因为谁有错,虽然谁有错这个问题一直藏在双方对话之中,但不要让它冒出地表。不需要认错,你才能保持冷静,客观审视对方意见。过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类佳话是有前提的。
7.谢谢对方向你提出意见。对方已经谢谢你了,不要在这一点上输给对方。
如果大家都像上面这样提意见接受意见,世界将会变成一个美好得多的人间。
提意见的三层内涵
现实则很惨淡。从接受培训到今天,两年过去,我提过意见也接受过意见,见过别人提意见也见过别人接受意见。这个美好的对话流程实现过几次?
少到不好意思告诉你。
所有提意见的对话里,说出来的好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没说出来的水下部分要大得多。正因为知道水下部分的厉害,刚才讲的这套指引的核心就是悬置争议,特别是谁对谁错责任归属的争议,转而只关注能说清的部分:提意见者的感受、听取意见者确认这些感受,等等。
有话好好说,说不清的地方就先不说。
《庄子·德充符》讲了个寓言,颜回要劝说国君行善,孔子问准备怎么劝。颜回说,我刚直不阿行不行?孔子说找死。颜回说,我外圆内方行不行?孔子说没用。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了四个字:虚而待物。就是清空自己。
孔子讲的是道理,今天我介绍的是话术,不过两者相通,面对困难对话,尽量清空自己,清空不必要的执念。
耶鲁世界学人项目所讲的这些关于提意见接受意见的指引,出自哈佛大学谈判项目主讲斯通(Douglas Stone)的一本书,《谢谢你提意见》(Thank You for the Feedback)。他在另一本书《高难度对话》里更讲透了提意见为什么这么难。
提意见这种困难对话,表面上是一个对话,其实总是三层对话。
第一层是关于发生了什么的对话,有关事实;
第二层是关于谁伤害了谁以及怎样伤害了谁的对话,有关感情;
第三层是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的对话,有关身份和自我认知。
层层都有地雷,还彼此勾连,随时跨界引发一连串爆雷。更何况,不要说感情、身份这两层说不清,就连有关事实的对话,重要的也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各自对事实的感知、理解。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清空自己,悬置执念,就是试图把三层对话分解还原,从能处理的地方开始处理,不能处理的小心翼翼躲开。
说实在的,耶鲁这套指南已经是我见过的提意见最佳指南了,之所以用处仍然有限,不是它不够高明,而是提意见太难。能按上面的话术把话说到,在大多数情境中已是最优结果,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指望都能用话术解决问题。
毕竟,我向你提意见,到底是为你好还是想黑你?恐怕你烧脑也判断不清,就连给你提意见的我可能也说不清。人是复合的、善于自欺的,真诚地提意见,用提意见来攻击对方,这两种动力表面上互斥,事实上则难解难分。
有人提意见是真诚地希望对方改进,有人则用于攻击;有人是真诚地听取意见,有人则只是在伺机反击。排列组合出四种情境,只有一种是彼此真诚相待。其他三种情境中,虚伪成为武器,真诚不仅天真还愚蠢。
我们本应该给真诚留下空间,但因为要使自己免于受伤,于是发现虚伪是占优策略:如果无法确认对方是真诚还是虚伪,甚至你也没法确认自己是真诚还是虚伪,则无论对方是真诚还是虚伪,虚伪都是自己更好的策略。对方也一样。于是双方锁定在虚伪对虚伪的囚徒困境之中。
只有彼此真诚才能将我们从困境中拔出来,但彼此真诚何其难。真诚不可能因眼下这一次意见交换的对话多么完美而生,只可能来自双方之前已然拥有对彼此的信任。没有信任,提意见是为对方好这种话只能当作耳旁风。为我好,你配吗?为你好,我配吗?
韩非子说:“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不是难在不知道,不是难在不会讲,也不是难在说不透,而是难在不知心。
听到这里,你也用不着沮丧,觉得今天讲的指南最终还是没什么用。相反,它很有用。
第一,对话大多数时候不能解决问题,但对话这件事本身你还是得做好。
按照这一课讲的指南,你可以把话说到,至于对方能不能做到,在你的控制之外,做不到是他的错,你做好自己能做的。如果你在这样的对话中遇到同道,恭喜,你们有了个好的开始。
第二,更重要的是,信任是世间真正的珍宝,却很容易消逝。你要是以为好朋友随便怎么提意见对方都能理解能接受,那就错了。即使彼此知心,也要精心维护,这套对话指南最适用的就是在朋友之间,一是能够用起来,二是用了有效果,至少有有效果的希望。想想就明白,敌人之间话术用处有限,朋友之间才是它真正能用武之地。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怎么提意见,就是说难听话。你要意识到如果是想通过提意见改变对方,这基本上不可能;但如果你把目标调低,立足于把话说出来,那这套话术就适合你。
这一讲的灵感来自《高难度谈话》(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这本书。作者斯通(Douglas Stone)在哈佛大学开谈判课20年,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困难对话是事实、情感、身份三个层次交织在一起的对话,这个精彩洞见就出自本书。
或许是缘于父母的遗传,从小我就是一个不擅言辞且缺乏自信的人。对我来说,与人沟通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障碍,小时候每每家里来了客人,我就会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一言不发,直到客人走了以后才敢出来自由活动。所以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八面玲珑、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游刃有余的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象他们一样自信而轻松地处理好身边所有复杂的关系和突发状况。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渐渐地开始有所改善。但是,每当我碰到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比如和家人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和同事就工作方式或是技术细节进行讨论,和朋友就某个并不重要的问题无意识地展开辩论时,那种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总是会令我在瞬间变得一筹莫展,退回到幼时那个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的本我状态:对自己产生怀疑,被对方愤怒中的言辞所震惊,从而导致情绪完全失控,变得象一头暴怒的狮子,用更为“有力”的言辞攻击去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所有上述情绪和表现,相信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感受过。我们常常力求在辩论过程中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并且企图用对对方的指责去印证自己的结论,然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我们激烈的辩论其实仅仅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本能,而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反,它会使整个事态陷入无法控制的僵局,而最后,需要为我们的激烈态度和不加控制的发泄买单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辩论中的双方——也就是对方和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表现得象两头失去控制的野兽,用恶劣的方式相互指责,令自己和对方在很多天内想起此事时依然如坐针毡般难受,不断地回忆起对方对自己不公正的指责和评价,尽管我们非常不愿意相信他,并且因此笃定地认为对方是个不值得深交的对象,可我们依然无法控制地为自己得到这样的评价而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折磨中。
事实上,这就是一场高难度的谈话,就象我正在看的这本书中所指出的一样:高难度谈话指任何难以继续的对话。我们大可不必因为“高难度”三个字而把它想得深奥无比。简言之,当你想和恋人提出分手时,当你和同事存在不同意见时,当你被老板不当责骂时,当你和妈妈讨论是否可以在周末去看一场球赛时,你所面临的,都可能会是一场高难度谈话。
关于《高难度谈话》这本书,我非常急切地想先表达一下它给我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集专业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伟大而完美的著作,甚至于比前段时间令我受益匪浅的《只需倾听》更有价值。这里我所提到的价值并不是指它的商业价值,而是那种可能改变我的一生,让我在灵睿和智慧的语句中豁然开朗,乐于与人沟通并且开始深刻地感受到沟通所带来的巨大意义的价值。
对于高难度的谈话,取得成功的秘诀其实并不复杂,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放弃那些无意义的抱怨和发泄,将谈话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梳理和思考,哪些语言,哪种语气可能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从而使谈话陷入僵局?而怎样开头,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提出问题,才可能会获得对方的认同?怎样才能使对方打开心扉,和我们一起进行这次沟通,并且一起解决问题?
书中提到,所有的高难度谈话都有三层对话结构:“发生了什么”对话,情绪对话,以及自我认知对话,在“发生了什么”对话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并避免的几点在于:不要拘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不要猜测对方的意图,更不要预先设定对方的过失。而在“情绪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则需要正确地了解、管理及谈论我们的情绪。作者关于情绪对话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一场不谈论情绪的对话就象一场没有音乐的歌剧,顿时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动。高难度谈话的高明之处或许也就在这里,我们需要表达情绪,而不是发泄情绪,二者的区别在于表达情绪旨在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取对方的理解,而发泄情绪则意在指责对方,这样做的结果毫无疑问会封锁对方理解自己感受的通道。
相比之下,第三部分的“自我认知对话”可能是最难掌握的一部分。你可以选择不主动激怒对方,也可以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当你的能力或人格或家庭责任感或别的任何方面被对方质疑并诽谤,从而严重影响到你的自尊心时,你的世界就如发生强烈地震般轰然倒塌,此时你是否依然能忍受那些狂躁、焦虑、不安、愤怒的情绪,并继续这场对话呢?答案是:你可以的,只要你预先想到这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并且将它视为高难度谈话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部分,那么原本是八级地震的心情,可能就降为仅仅是感觉略为吃惊了。
书中提到的其它谈话方式和技巧,包括了解对方眼里的故事,聆听对方内心的声音,合理地表达彼此双方情绪,一起讨论责任归属,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在我看来都是非常简单却又非常实用的技巧。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关于沟通的观念性的颠覆和改变,原本最为害怕的沟通突然间成为自己急于想尝试的一件事情,我相信,借助于这本书中所传授的技巧,自己一定可以从那个羞怯笨拙的沟通菜鸟,缓慢成长为能泰然自若地与人交流,并且妥善处理相关争议的自信从容的人。我也相信,这本书将会改变我的一生。
指责变为归责,这也许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学习点,下面的这一份清单也许是全书的总结。一张为高难度谈话而准备的清单n第一步:梳理三层对话,为谈话做准备n1.t整理发生了什么。t你的故事来源于何处(信息,过去的经历,原则)?他们的故事又从何而来呢?nt现在这一局势对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可能有哪些意图?nt双方在这件事情上各自应该承担哪些责任?n2.t理解情绪。t探寻你的情绪脚印,以及你现在所有的情绪。3.t捍卫你的自我认知。t你对自己的哪些认知受到威胁?为了更好地捍卫自我认知,你需要接受哪些信息、观点和事实?n第二步:检查你的目的,然后再决定是否提出这一争议性话题nt目的:你希望通过这次谈话你获得什么,或实现什么愿望?转变你的谈话姿态,从而实现学习,分享和解决问题的目标。t决定:这是否是谈论这一争议性话题并达到你目的的最好方法?争议性话题是否真的潜藏于你的自我认知对话中?你是否能够通过改变你在该事件中的责任而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你不提出这一争议性问题,你能做点什么让自己从此放手,淡忘它?n第三步:从第三个故事开始n1.t将矛盾当成你和对方所持有的不同故事之间的差异。将双方的观点都纳入讨论的范围,使它们成为你们谈话的一部分。2.t将自己的谈话目的告诉对方。3.t邀请对方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你一同梳理目前的局势和各种信息。第四步:他们的故事,以及你的故事nt聆听,从而了解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提问。认同他们隐藏在争辩和控诉后面的情感。重新阐述对方的话,以此确认自己是否理解了对方话语的含义。尝试着弄清楚你们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t分享你的观点,你过去的经历,以及你的意图和感受。t再构造,再构造,再构造,从而使得谈话不会偏离正轨。将谈话从对事实的探讨引入对双方思考问题角度的了解,从指责引向归责,从对彼此的控诉转为对各自情感的认同等。第五步:解决问题nt创造选择,让选项能够满足双方最重要的观点和利益。t选择标准来衡量事情应该如何发展。时刻牢记互相照顾的准则;单向付出的关系通常都不会长久。t随着谈话的深入,与对方商讨如何才能保持开放性的沟通。理论学习了,怎么样避免和朋友沟通的时候产生愉快,怎么样在下一次指责下属的时候,更好的面对错误进行归责。下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