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设置》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死亡设置》
《死亡设置》这篇算是典型的侦案文,文中对各个角色的描写也是丰满形象。在剧情推进也算是紧扣人心,作者一点点地将疑点抛出,似是而非,似有若无的作案动机,牵扯出不同身份背景下的无奈,也能够反应出现实中某些人的挣扎。然而结局却又出人意料,所有被怀疑的对象都不是罪犯,最有可能的推理变成了一个笑话,作案动机变成了最简单的抢劫,受害人也应了一句话“no zuo,no die”。“死亡设置”初听可能有些恐怖,“死亡”和“设置”联系在一起,仿佛就像有人选择了去死一样,继而联想到这人怎么会想死呢?难道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吗?不,不是,这个只是“死亡设置”,而不是“设置死亡”。故事一开始,刑警简向东接到通知去调查一件深夜女子被杀案。档案显示,被害人名叫袁红莉,三十岁,死亡时穿着睡衣,似乎是在晚间打开车门,被人袭击而亡。为了有助于破案,简向东准备和他的搭档田野去走访被害人袁红莉的亲友,以便确定受害人是否是因为私人恩怨被害。首先,简向东拜访了被害人老公陆锡明,从种种迹象来看,陆锡明对妻子的死并不是很悲痛,这个反应让简向东有些吃惊,甚至有些怀疑,但陆锡明有着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他不是凶手。在后来的其他方采证之后,简向东了解到陆锡明和被害人的感情纠葛。原来,陆锡明和被害人基本上没有感情基础,两人的婚姻也岌岌可危。陆锡明上学时有个初恋名叫文敏,两人感情很好,但因为陆锡明家境较差遭到了文敏父母的反对。之后,文敏嫁了一个富二代,因为感情平淡,两年后离婚。而陆锡明,努力了许久之后考上了公务员,过了几年坐上了副科长的位置,可以说混得不错。在一次下乡的酒会中,袁红莉作为陪酒与陆锡明结识,两人酒后发生关系,陆锡明为了负责便和袁红莉结了婚,婚后一两年两人生活还算和谐,但陆锡明慢慢地因为袁红莉没有怀孕而疏远她。后来再一次同学聚会上,陆锡明和文敏重逢,两人旧情复燃。不久,袁红莉怀孕,陆锡明对待袁红莉的态度稍有缓和,经常给袁红莉买补品,但袁红莉也发现陆锡明出轨。后来,袁红莉的孩子莫名其妙地流掉了,此后不久,袁红莉看到陆锡明的淘宝上有推荐堕胎药,并怀疑孩子是被陆锡明打掉的,两人婚姻出现危机。袁红莉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可以诉说的人并不多,于是她就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告诉了她的闺蜜,美容院的一名美容师伍晶晶。在袁红莉被害后,伍晶晶也一直配合刑警调查。但是在袁红莉出事前,伍晶晶曾经给文敏打过电话,说陆锡明害死了他自己和袁红莉的孩子,这让文敏很心寒,跟陆锡明提出了分手,并断了联系。简向东的调查也慢慢陷入了泥潭,后来经过搭档田野的启发和袁红莉律师的来电,知道了袁红莉出事之前曾经接到过电话,然后才决定出门。两人搞到了袁红莉出事那天的通话记录,嫌疑对象再次指向简向东(有买凶杀人之嫌)。手机通话记录显示,在袁红莉死亡之前,接到的最后一个电话是陆锡明打来的,但陆锡明却否认,那天晚上他没有打给袁红莉,而是打给文敏。就在简向东和陆锡明僵持之际,田野接到上级电话,说袁红莉被害一案已经有人自首。原来,是小区一名保安因为家中有事急需用钱,看到深夜出门并携带有大量现金的袁红莉起了歹念,误杀了袁红莉。那么,袁红莉的通话记录是怎么回事?其实原因比较简单,袁红莉为了抓住老公出轨的证据,把陆锡明手机联系人里的“文敏”改成了“袁红莉”,“袁红莉”改成了“文敏”,这样每当陆锡明要去找文敏的时候,袁红莉就可以去阻止。这个手机设置,就是到导致袁红莉被害的死亡设置,这么看来,倒是挺切题的。但是看完这个小说似乎有些被欺骗的感觉,“哪有什么复杂犯罪动机和犯罪方法,这一切都是你想多了”。
《死亡设置》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疯迷》比较具有乡土气息一篇文,但其内容描写似乎更像是一二十年前的时代下,对引导孝心有一定的启发。故事发生一个叫冉家坳的村子里。某天晚上,冉家坳的一个傻子死了,死在了一条大路上,有人同情,也有人窃喜。这个傻子因为身世可怜,父母早亡,由哥哥拉扯大,不久哥哥去世,把他交给了嫂嫂,他怕给嫂嫂添麻烦,和嫂嫂分了家,每日嫂嫂把饭送到他家,这样傻子就不至于被饿死。同为乡邻,这傻子死了,自然是有些人同情的。傻子虽然傻得有些可怜,但他骂骂咧咧的性格也惹得很多人不快,十里八乡的,除了自家嫂嫂和四叔没有骂过之外,其他人似乎都被这个傻子骂过,白天骂不够,有时候晚上还接着骂,从村东头骂到村西头,甚至跑到人家门口骂。所以这个傻子,在村里面还是很招人烦的,但傻子骂的,大都是真的,因此也没用多少人敢反驳这个疯子,左右是个疯子,大家心照不宣的忽略了那些丑事。做生意略有小成的冉仕科近来有些思念老母亲,也想祭拜一下故去的父亲,就在县城的超市买了一些祭品回家,正好摊上有警察挨家逐户地调查这些事情。回到家里,冉仕科听到母亲各种抱怨父亲对她不好,内心不满,便说了几句,却让母亲更加伤心。直到村里的四叔来了,才把母亲给哄好,冉仕科开始察觉到了两人略有暧昧的关系,但碍于老人家的面子,冉仕科有不好意思捅破。这个四叔是傻子的亲四叔,两人关系也还可以,傻子也知道孝敬老人,没到四叔家骂过。后来,警察到冉仕科家询问案情的时候,冉母表现出了不自然的言行,引起来警察注意。原来,傻子死的那天晚上,到冉母家骂过,冉母把傻子赶了出去,正好四叔到冉母家去,看到傻子在骂冉母不守妇道,四叔不忍,推了傻子一把,傻子因此摔死了。四叔向警察坦白一切后,冉母也要承担责任,冉仕科看到母亲这样,问了她和四叔的事情。原来冉母只是想找个人陪,四叔从年轻的时候都对她好,当年冉父打牌赌博,只有她一个妇道人家去给娃儿筹集学费的钱,苦活累活都干了,丈夫不心疼,孩子不体贴,只有四叔陪着他,暗地里帮了她那么多。自从丈夫走后,也是四叔陪她唠嗑,想着和四叔结婚,有碍于孩子们不同意,只能悄悄和四叔在一起。冉仕科听了母亲的话,也反思了一下自己,决定把母亲接到城里和刚出生的儿子一起住,正好看孩子长大,冉母听了后决定先陪孙儿,等他四叔回家,两人再在一起。趁着还有时间,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吧!不要一味地给父母钱财和保养品而忽略了他们最渴望的又无法寄托感情,看看父母需要什么,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别让尽孝变了味儿!
《死亡设置》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事出有因》
《事出有因》:主要讲了“我”的战友邹晓军父亲的故事。邹晓军的父亲很早就参军了,小小年纪就当上了连长,某次被日军大部队袭击,他和另外六名战士被俘。日本人就让他们去做苦力,邹晓军父亲想办法帮助几名通知逃了出去,但因为大家逃跑的离线不同,或是在逃跑路上失败被杀,最终只有邹晓军父亲回到了部队。因此,邹晓军父亲就受到了上级的怀疑,并且经历了很多次的考验,组织才决定派给他一些小任务,即便到了解放后,邹晓军父亲都没有收到他应得的荣誉,老人家也一直记挂着自己当年的清白。后来有一次,邹晓军父亲去花鸟市场逛街,看上了一个东西,正要付钱的时候发现没带钱,想要晚点给商贩送钱来,商贩不同意,于是和老人家争执了起来,老人家不甘心受污蔑,一直辩解,直到老人家一位已经被授予首长的战友过来解围,商贩才肯罢休,但此时老人家却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脑血管破裂发生脑溢血被送往了医院。在老人家弥留之际,上级终于找到了当年老人家的战友,证明了他的清白,并给与他首长的荣誉,但可惜老人家听完组织的答复就走了。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来描写老人家的一生“19岁没有被怀疑,余下60年皆在被怀疑中”。因为一时的怀疑,而让一个人带着“不忠”的标签走完了一生,不知是可悲还是可叹?人,习惯孤独也害怕孤独。更何况,邹晓军父亲面临的是被孤立。身为军人,他有着敢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但却因为被怀疑,导致本该属于他的荣誉迟来了几十年,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家庭。军事战争中的残酷是我们远远难以想象的,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去指挥军官无疑是最为安全的。但这样也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让一些人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本身的价值,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平衡的东西太多,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好在如今网络通信发达,对于人员审核也没有以往那么麻烦,只希望像这种悲剧还是少有,不然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下一代。这篇文章除了塑造好邹晓军父亲的人物形象外,对“我”,邹晓军,潘静兰的刻画也是非常形象,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叫做“事出有因”,私下猜测除了因为邹晓军和“我”因为饮酒违反交通规则外,还指邹晓军父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