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包含了七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内容不同可却都有着海风中的细腻,粗粝,咸涩。每每看到其中一个个故事展开,我都会在想:如果每个故事都是一幕电影场景,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如果把这七个故事放入一部电影中,那又该如何展开。他们是不同家庭的故事,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环境,但那里是同一个布雷顿角。作者笔下的布雷顿角,临近海洋,但却没有阳光下天朗气清的感觉,却如书名一样有种残酷的美感,有着生活的无奈与希望。而这一切,也在作者的细腻描写中被放大,投射。
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带有一种冲动的悲伤。每个故事中总带有着支离破碎,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份破碎又在阅读的深入中不断完善,它不是变得完好,却是缩短了距离,融入了生活。布雷顿角是作者独有的文化背景,但是我并未从中感受到排斥,甚至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它比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些故事更可以引发我的共鸣,因为在他的文字中,海风的粗粝感是在细腻的文字,细腻的环境与人的交融描写中体现的,而那份画面感也由此而来。
而故事中大海就是最庞大壮观的幕布,矿场是幕布上撕裂的口子。布雷顿角的居民在海崖旁生活,在矿场工作,其中是逃离还是永留成了新一代与老一代的矛盾与牵挂。而不管矛盾结局如何,大海总是结局,是《船》中父亲的葬身地,是《去乱岑角的路》中奶奶即将到达的地点,是《回乡》中回归的背景,是所有故事的地域,是阿利斯泰尔的仪式感。
曾经有位作家说家乡并不一定是内心中真正的故乡,但是在这部小说集中,故乡让人热泪盈眶。或许作者笔下的文字也是为了让那些不断从布雷顿角走出的人们记住这个地方,让人们远走异乡时不忘故乡。正如书后的跋记写的“所有的文学都是地域性的,但没有文学是地域性的”,我们只需翻开书本,便可踏进一个世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我们的生活。
写这篇时,又重新翻看了一遍这本书,甚至很想推翻重来,为每一篇短篇故事都写一点,再好好看一看每个句子。但还是书中所说:‘‘我们来时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路前行,感谢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短篇小说的大门。
1秋故事简单到残忍,斯科特老了,我们很穷。可是,母亲乌黑垂到地面散着光芒的长发和父亲如同身后大海一样灰暗的眼睛在厚重的黑暗中站立着,很久很久,生活依然要继续。陈以侃的翻译让我忘记了自己在读外国小说。所以他的毛姆短篇小说1和2一定要买来读读了。2黑暗茫茫爷爷感性,浪漫,热爱煤矿,奶奶严厉,实际,痛恨煤矿,母亲缄默坚强,淡然顺服,父亲急躁,常因此粗暴的不着边际,却又有他不着言辞的深情。一个从一八七三年就开始在矿上的典型家庭,我相信这个出走的少年去了盲河镇。麦克劳德大海和煤矿的两大主题了渐渐凸显。3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开篇的景色很迷人。约翰是上天给予主人公的血色馈赠,却被丢弃在海风中。他又把大海馈赠给他的绿的无以复加的圆石头赠与了父亲,红与绿,相互的馈赠,形成对比。结尾销售员的孩子问爸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不禁想到父亲又给约翰带去了什么呢?故事短小简单,读完也能引发一段思考。4回乡蒙特利尔的律师回到布雷顿角,故事很普通,可能因为见惯了中国的春运。不明白的是父亲一开始激动的情绪和后面澡堂里面的举动有些矛盾。摘几个喜欢的句子:要是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那二十世纪跟我又啥关系啊?这个古老的回答只是聊胜于无,双方都无心无力送出和接收,于是讯息落进我们年岁上隔着的鸿沟里,底下是虚空。每个人都在挥手,但火车只管往前,因为它别无选择,也因为它不喜欢看人挥手道别。我们什么话都没有,只坐在静默和孤独中。我们来时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灰白的金色馈赠没太懂,所以这31块是作为馈赠吗?到底该不该拿?6船个人认为最精彩的一篇了。一个爱阅读的老渔民,却一直履行自己的责任,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而没有自私的去追逐梦想,随心所欲。文中前后对比鲜明,房间的书多的像狄更斯小说中的场景了,也越来越多精装书,与两年杂志三块五形成对比,父亲借用一切条件在阅读。每年我都会多一个读父亲书的姐姐,而这些姐姐大都远嫁,过着体面的生活相呼应。最后,父亲的身体剩的不多了,但是他的精神呢?长存。7去乱岑角的路去乱岑角的路也是死亡之路,伤心拐点之后,在这条黑暗道路的终点再也没有人了,内外的黑暗向着合二为一蔓延,万物归一。终结了,矿场终结了,海岛终结了,渔民没了,矿工没了,布雷顿角上的人也没了,终究散落在世界各地……
相见恨晚,沉溺其中。麦克劳德笔下的布雷顿角,犹如生活在其中的人一样布满裂痕,坚硬的乱石向灰蓝色的海岸探出,白色的海鸥在海上俯冲盘旋,无限的寂寥与阴冷像海浪一次次冲向无言的礁石永不停歇。七篇迥然不同的故事,在共同的地域背景下生发出时空与情感的混杂与相融。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在日渐衰落的黑色矿井下匍匐生存,亦或是在灰蓝怒吼的海洋之上与渔船一同迎接风雨,他们的掌心布满了劳作的厚茧,连呼吸都夹带着冰晶的苦咸,满眼皆是原始的低矮小屋紧靠在苍凉的礁石边缘,渴望温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像压在背脊的巨石一样沉重,是父辈们无法逃脱的辛劳命运。对于匆忙逃离的年轻的一代来说,此乡早已非吾乡,去时和来时的路一样漫长,回来也只是像重新游入清水的一条被污染的鱼格格不入。父亲忍辱负重把深情掩藏在凌乱的小屋之中,反感与排斥的母亲则永远压制在万劫不复的无知洞穴里,世世代代的活着俨然已是巧合的幸运,突如其来的死亡锤炼出不能服输的坚韧,他们谨小慎微地保留着对心事的猜想,他们小心翼翼地缩短着年岁的沟壑,殊不知脚下的虚空与内外的黑暗消弭了差别涌向对方......七篇里尤其喜欢《秋》《回乡》《黑暗茫茫》《船》《去乱岑角的路》五篇,不舍放下,还会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