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篇

更新时间:2025-01-10 21:41:17 其他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 第(1)篇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篇

  他是个有个性的人,高个子,有着严苛、精准的好品味。他是无年龄的。他的行为举止如同一剂镇静剂。穿着神甫般黑色,简洁而裁减绝佳的衣服,或是在周末像个和尚般身着棉帽外套与松紧带长睡裤。他是那样惹人注目的人,犀利而洞察一切的鹰眼从睿智的圆形镜片后面观察着世界。一时间,别人会误把他当作一位上世纪的瑞士现代主义设计师,性情强烈,棱角分明,而实际则正好相反,他恬淡儒雅,温润如玉,他就是:原研哉。他对于今天所流行的简洁风,less is more,对于性冷淡风的助推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白的解读更让人印象深刻,白色比较容易脏这点好像在每个人的印象中都根深蒂固,但容易失去的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想法也在人们印象中根深蒂固,原研哉抓住人们的这些想法,将医院的标识设计成白色可拆洗的,在医院竞相比较器械先进高端服务的现代中,反而用白色强调医院的干净十分突出,独具一别且十分奏效。白位于从大混沌中脱颖而出的生命,也是信息的边缘,混沌就像这世界,白就像一张地图或是一种形象体现。原研哉接受的无印良品也贯彻他对白的认识,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反而可以添加每个人的想法,就好像空的容器可以填充填充任何东西。白,亦所有。我们最初知道他大抵也是因为无印良品和他出版的那本书,中文版的书一直是叫《设计中的设计》其实从2003年开始,这本书前前后后大幅的修改至少有两次,甚至因此而将英文版的名字从”DESIGN OF DESIGN” 更为” DESIGNING DESIGN”,原研哉在2010年中文版的《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前言中也详细说明了缘由。即使是中文版的全本和英文版,甚至是日版的内容也有不少区别,相比之下内容更为丰富。我手中的这本是2010年修订版的中文版的全本,售价为98元,三年前购于方所,坐标成都太古里,它是我买过的所有书籍中用纸和排版最考究的书,看着它的时候就有购买的欲望,翻开它的瞬间便让它成为了近三年来唯一随身不离的枕边书。那日和亦无欢鬼使神差的聊到这本书,作为一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中年人,我对于他能正视这本书的所有观点以及重视这本书的流传价值表示惊讶与欣喜, 然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会看设计和美学方面的书?所有的门类里,美学最高深最绕人,不亚于哲学,这不是与你浪荡不羁的人设属性背道而驰嘛~他很淡定:基本的审美得有啊,美育代替宗教。嗯~大师范儿!可我总觉得吧深谙美学之道的人,好多东西能够快速被打破,又快速被建立,能在出世与入世的层面切换自如。设计是什么?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今天我们的设计美育还在讲求设计的实用价值,举一个例子:妇人们过去选择一件商品,要的是便宜,后来说性价比高,再后来演变为美观实用,到今天或许要说的就不仅仅是这些,我听到的更多是:有风格,有品位!语言大师能凝练成两个字:格调然而我认为这两个字只是将美观实用的话语属性进行了另一种包装,从何时起我的观念已趁我不备偷偷发生了改变呢?当我第一次亲临木心美术馆的时候,当我用指间触摸由贝聿铭团队设计修建的展馆内墙壁与走廊地面时,我深感简约从来没有停留在留白的美育价值观里,它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寄居:抛弃传统的传播界面和媒体覆着物,专注材质的变革与创新,不欺骗视觉,用识别与传达填充感官。这句话是我即兴而起的说辞,用原研哉的话说就是:专注视觉与传达,亦即不以”东西“,而以”事情“为设计要义,以将企业活动和经济文化的愿景,通过视觉设计的方式来加以重新捕捉为其目标。旧观念被抹杀,新观念被激活,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者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未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新观念被激活,再谈新观念的实用价值,以及持续推动力,原研哉先生认为城市不是由伟大的城市设计师创造的,而是由人的欲望堆砌起来的,这是美育替代哲学的真实再现,设计师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些小小的“觉醒”,这些“觉醒”也许能够改变人们想要从城市里所得到的某些东西,这最终将会导致城市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原研哉先生称这种哲学为“欲望的教育”。同时也是他自己的设计协会所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有些他已经运用在他的工作中。在协会的网站上,他写道,“虽然欲望和教育都是比较直接的词语,但是我还没有找到比它们更好的词语。设计必定是一个缓慢而又需要安静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又会影响着需求的质量,那就是欲望的标准。”他说,在无印良品公司里,培养欲望就是要教你说“这个可以做。而不是在做一条精致的毛巾时,你会说的,这个褐色的毛巾可以做。这就是无印良品所要传递的‘觉醒’。”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学着去掌控“这个可以做”的应用程度。而我在木心美术馆通过指间触摸到的这种觉醒,可能就是贝聿铭这批早早就觉醒了的美育大师们通过艺术品本身传递给我们的新观念。本书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足以让不懂设计,不懂美学的门外汉对其天马行空而又能落地的各种日常物品再造为之咋舌,建筑师坂茂将卫生纸纸芯由圆形变为方形,为了加大拉拽时的难度从而激起大家的节约意识和行为,这不是一种讨好的设计,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味道,设计传递了对文明的批判,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设计者说,如果你能从方纸卷和圆纸卷二者间的差异感受到设计的批判性的话,他会很高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外面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类似如此有责任心,有态度,有美感的设计还有很多:尿不湿如何让老年人更有尊严一个拉链能解决。出入境护照盖章如何能让飞行者倍感温暖一个小印章就能告诉你。茶叶如何平衡茶与叶的快速融合和分离一个小袋子轻松搞定。圆白菜的叶片或许能成为一只美美的碗。传统的果汁外包装除了通过画面鉴别口味或许还能通过食材本身的质感做新包装保质保鲜。爱穿木屐的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穿着不同地理特质做成的木屐感受四季与自然的存在。通心粉作为一种食物如何与建筑关联起来产生奇妙的趣味与实用性,建筑师们各出奇招给你感官的震撼。等等等等~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汰,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了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这样就好。今天的世界到处都是文明的冲突,这与长久以来自由经济所提供的利益追求是有限度的,仅仅去主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与世界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中,关注全局,抑制利己主义的理性精神将会取代小众文化优先的价值观。设计中的设计,美物抵心,点燃生命源动力。也许有一天你会收到我寄给你这本书,因为每位读者都如这本书般独一无二。欢迎收听亦无欢对此书的讲解……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 第(2)篇

  原研哉:踏雪的记忆和纯白的世界

  如果用某件事物来比喻什么叫好的并能让人记得的设计,我会想起原研哉这本书中为1998年长野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的节目册。

  原研哉在这本书中对唤起人们“踏雪的记忆”设计概念的阐述:

  下了一个晚上的雪,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小学校园里,平坦的街道上,目光所及之处都落满了雪,积雪铺在那里,形成一个蓬松的白色平面,没有人踩过的痕迹。这是我们对于足迹的最初的记忆。脚踩在松软的雪地上,足迹变成半透明的冰渗透到黑色的泥土里,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让观众们在触摸到这种纸张的时候能够唤起他们的脑海中曾经有过的记忆。

  并未触摸到这纸张的我,却在看到图片的瞬间,英文字母像烙印一般,绵绵的陷入纯白色质感的纸里,像双脚踩进雪里。

  想起小时候的那场雪。

  德勒兹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一书中写到一个概念:“视觉中的触觉”。德勒兹认为:

  视觉是一种“减法”。

  就像画家把颜料涂抹在画布上时, 他并非在我们的视觉上加了点什么, 而是剪掉了不需要的部分, 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画家要传达或表现的事物。

  德勒兹的视觉“减法”,和禅宗美学不谋而合。这正是东方哲学的精髓之一。

  如果用一个事物来比喻一个好的并能让人记得的设计,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原研哉那个能唤起人们对小时候“踏雪的记忆”地设计和德勒兹的“视觉的触觉”。

  我们不是用豪华去让人倾倒,而是用简约让人着迷。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读后感 第(3)篇

  颜值即正义!

  尤其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设计更是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透过封皮设计,便能体会到原研哉倡导的极简设计,及“这样就好”的设计哲学。

  如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美。

  极简设计美学

  与其说苹果是对硬件与系统的创新,不如说是对设计与体验的创新。

  苹果将简约做到极致,让所有人都体验到极简设计美学的惊艳。

  设计源自生活,更应回归生活

  “为人民服务”在设计领域同样适用。

  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便捷、更舒适、更享受。

  优秀的设计能刺激你的“五感”,激发你使用的欲望。

  最好的设计是没有设计

  没有设计≠不设计。

  是一种自然而然,本应的存在。

  你不需要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当你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你认为该出现的地方!

查看更多
标签: 教学 预习 导航 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163379/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