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名字是符号,最好不含什么意义,否则很累赘,往往成了讽刺。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都是可笑的。”
与我的印象恰好相反,非寓意丰富有故事清雅脱俗,仅是追求“简”。真是一个乌龙。
附录部分的《战后嘉年华》是回忆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的求学之路以及多年后面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有朋自远方来》则是木心文友们对木心的评价。这部分放在最后是很讨喜的。一般的书都把这部分放在正文之前做引荐,硬生生给人一种有先入为主的客体印象,让人觉得浮夸又易被别人的观点带偏,置后就显得整书更有文学意义上的厚重感。
你有多少分量就能读出多少东西,阅读何尝不是与自己的博弈,自寻烦恼又自得其乐。看战后嘉年华真的感动到哭,那些不经事的年轻岁月里,读来真的有太多触动
“如果你有一分才具,那么再加一分自由,别的还要什么呢?美术学校的概念是画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卫生间,就好了,教师的话中听则姑妄听之,不中听的他自己听, “自由”,就是谁也别奈何谁。三年五载生息其中,是一枝玫瑰便会开玫瑰花,园丁的脸是不像玫瑰花的,所以我至今还在喜欢还在感激上海美专,那光景,学生奇装异服、玮意琦行,一概不遭物议,迟到缺课只要缴足学费安然无恙,大意是: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击中心脏,足以让我更加坚定自己而无暇顾其他了。每一个疑惑必有答案,回头看看它,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这句话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
“年轻,真像是一个理由,一个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理由,而且当时也惘然不知用这个理由去年轻个够,我只懂得独自利用图书馆的桌椅和灯光。在校外是匆匆的吞食,在图书馆才开始静静地反刍,再则电灯坏了的琴室,中燃烛而弹奏的夜晚,杜美路蓝顶教堂边电影院连看七遍《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夜晚,万国公墓月光照着大理石天使的翅膀的夜晚,风雪交加窜进“亚洲”西餐馆罗宋汤加牛排及沙拉的夜晚,寒暑假回西湖“多谢长条似相识”的孤山背坡的夜晚,好像我是凭夜晚而长大的。大白天,社会、人性、哲学,锻炼周旋,消耗甚巨,所以只能在夜晚成人长大。”
任何机会任何条件也不是枉然的,你若看作理所当然,必然不会有成长,我忘了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从朱老师的书架里找起木心的书读起来,第一晚读到全书的2/3,烦躁,想弃读,索性翻到哪便读哪,读过的就认认真真再读一遍。第二天,也是断断续续读完,反复翻看,读到《战后嘉年华》满头满脑地沉浸其中,实在是太触动又太快乐了。不知不觉带走些许时光,都是快乐的充实的有所得的。
《鱼丽之宴》:木之真,心之诚
毕加索说: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是真诚,塞尚感动我们的是他的热诚。
一连读了木心先生的《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和《鱼丽之宴》,加上之前读的《素履之往》、《云雀叫了一整天》、《琼美卡随想录》和《哥伦比亚的倒影》,也算是在先生的书丛中穿梭了几个来回,感受先生的古韵、西风,感受他的真诚与热诚。
自因《素履之往》迷恋上先生之后,两年时光恍恍然又流逝。当年在《素》的文字丛林中穿梭,不禁感叹于先生对艺术、文学的思考和判断,凛凛然点醒吾心。现在回想起其中对艺术、对哲学独有的观点,都觉着其辛辣之味,是辩驳不得的,蓄意辩驳,反倒显得刻意掩饰。
先生甚喜用典,各种典故信手拈来,与现代文融和得恰到好处,这自然离不开先生小时候对古学的研读。他举例“穿花蛱蝶”中“蛱”典出自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而这典起初却不入编辑眼目,险些被“修正”。在《鱼丽之宴》中,先生透露了小时候的学习条件,其母与祖母竟都识得古学,自小接触四书五经,腹中自有了书生气,自然对各种典故烂熟于心。
纵览颇有名气的作家,总少不了对阅读抱有执念:李敖一周闭门六天进行阅读,木心先生也是博览群书,其“流亡”美国后虽少了对国书的研究,他自诩的“流亡”却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接触到了更多艺术、西方文学、哲学,造就了他对文学、对绘画、对音乐特有的判断。
木心先生不重名利,于他,能躲就躲,躲不过就“粉墨”。他站在群众的角落里,观察这个群体。他敏锐的洞察力,博得了地道上海人的肯定,称赞他的《上海赋》写得“比上海人还上海人”;他犀利的评语,得到了西方学子的热爱,竞相索取他的指导;他对古文的娴熟运用,又让多少人对他的作品望而却步、望而生畏!
先生的书,是近年来看的书目里平均生僻字最多的书,如“肏”、“艸”…某夜,靠在沙发上翻阅《西班牙三棵树》,一手负责翻阅书页,一手负责紧握手机,仿佛稍不经意整个人的注意力便会“隳灭”在他的文字里,于是拼命扣、努力学,学他用典的技巧、学他的淡泊和学他的态度。
先生说:文字载负了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文字又载负着庸琐的谬见、卑劣的性格。同样都是文字,在一般写作者手里,只是堆砌的发音而已,满篇庸俗之论;而在技艺高超者手里,却是思想精髓的刻录。如今用钱则可换来的出版物,甚至有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可谓是劣见的刊录——一字一句不过是粗浅的弊见。现代人都太过于追求名与利,反倒失了文字里的洒脱,少了高洁的情操。
人们对待文学的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言来言去也少不了“诚”字——文学因为是字组成的,掺不得半点假。要掺尽管掺,反正不是文学了。这是木心先生一生的真诚,恰巧应了他的人。
作为读者,且抱真诚之心,品作者之物。
——BY未央。
对木心先生 意识流的文体一见倾心 就好比这书名 答客问就说答客问 鱼丽之宴 足见木心底蕴一斑 木心经历不平凡 能坚守“痴心而明哲”更不平凡 饱读欧美文学经典 却从没数典忘祖 他的文字 如众人评价的 含而不漏 蕴藉微茫 呈现古今中外的学识涵养 又两相融洽 如鱼得水 风格迥然绝尘 拒斥流俗 都叫他文学鲁滨逊
木心大智 洞察事物锋锐无阻 语流回环浩荡 木心说:企图解释宇宙的 是科学家 哲学家 艺术家 ,分别是理的探索、智的推测、灵的体识 可是宇宙不与人对话 人类始终是独白 科学家 哲学家 艺术家 三个哈姆雷特 在一个戏台上同时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