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绝对是中国科技圈里被追捧的大神,不是因为他有牛逼的技术,而是他那精确的预言和超富远见的洞察力,从最早的《失控》到《技术元素》再到如今的《必然》,几乎是科技行业必读的经典,张小龙就曾经夸张的说过,如果接受面试的新人告诉我他精读过《失控》,我一定会录取他。
16年春天,我通过微信逻辑商城入口,抢购了《必然这本书》,却又再一次一字未读的将书籍送了人,只是简单的在kindle上读了一下,也并未做什么笔记。后来又把他加入微信读书的书单,精读了10小时电子版,才告诉自己,我读过它。
如KK在《必然》一书中说到的,这十二个未来趋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很难单独讲某一种趋势,就像互动和屏读一定是密不可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KK提到的一句话是:科技的蓬勃发展,从“可能”中催生“当前”,万物不息,万物不止,万物未竟。这场永无止境的变迁是现代社会的枢轴。
由于未知,我们只能把握趋势,不能语定未来。
由于未知,我们才有更大的空间突破。
在展开讨论之前,让我们先来考虑一下未来哪些产业会走向下一个风口?
其实,不论是AI、VR/AR、共享经济或是其他都已经站到了风口,关注点在于风口之后各自的走势。有什么技术会是在未来的产业链条里一定不可或缺的。AI也好、VR/AR也好,他们是各自独立存在,还是也可以重混(Remixing)?对于这些趋势的预判,才会给我们的抉择建立一个参考。
智能家居的热度持续发烧,不论是小米的智能家庭,google nest ,还是苹果的homekit。他们做的,都是打通设备间的边界的物联网。让家居更智能,不需要手动调节,自动感应温度,自动感应人体,从而自动调节温度,播放音乐,开门/关门,开灯/关灯、智能清洁/自动打扫。
这些功能似乎满足了我们对于智能现代生活的想象,或者更进一步,如果有一个全智能的机器人管家怎么样?所有的工作,只需要告诉他,他来安排家里的一切。即使AI技术真的发展到电影《机器人管家》中描述的程度,我们的需求,就真的被满足了吗?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
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就会转而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上是对物质和生存现状的最低程度满足,这里需要的是物质支撑。而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则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满足。
同样的维度去思考,如果智能生活不会只停留在功能性的满足,人们会在功能性满足后,期待更多交互性需求,被理解被关爱的需求。而这部分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脑电”技术的应用。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我进入了一个智能家居环境,人脸识别技术让安全防护门自动通过生物信息确认了我的身份,从而为我打开了大门,并开启了空调,室内温度,湿度,负离子,活性氧均开启了自动调节,配合柔软的灯光缓缓亮起。智能摄像头进行多光谱成像,可见光谱判断人的穿着,红外光谱判断皮肤裸露面积和身体温度。运动探测感知人的活动程度。智能摄像头可以通过运动感知,推测出哪一种温度、湿度、氧气更为适合现在的需要,然而由于每个个体的千差万别,机器无法真正感知到这个调节是否最为舒适。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最贴心的保姆或者管家也无法达成。但是,倘若加入了“脑电”技术的应用呢?空调、空气净化器、灯光都可以感知到人体的放松度和舒适度,他们做的调整收到了人的情绪反馈。针对这个反馈,他们再次调整,直到达到最佳舒适度,而这些数据都将被跟踪(Tracking),被存储,从而让智能机器变得更加聪明,人性化。
周末,在家里玩游戏,带上VR眼镜进入了奇幻的世界。比我的体感控制更加迅捷的是,我的脑波总被优先识别,所以我的战绩一路势如破竹。更开心的是,它能感知我的情绪和需要,给我搭配了一个女搭档,有时候我们用语音交流,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眼神,当然是建立在我此刻的脑波数据,她全然知晓。
如今,每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收集,性别、地域、年龄、身份、喜好等等。这些大数据为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商业策略提供了参考。如果脑电数据的加入,将会把功能需求变得更为细分,而针对目标用户的宣传也变得更为精准。
目前我们在移动端或是pC端看到的广告,已经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投放广告,未来借由AR等设备的发展,即便是户外广告,行驶过同一个路口,我们看到的广告也可能各自不同。
现在,我们是透过投放广告后的展示量或者点击率或者所带来的销量,来评估这个渠道,这个广告内容,对受众的效果。由于脑电应用的介入,在广告播放的同时,我们就可以收到受众对于这则广告的观感。
KK既然是个亲切的称呼,那我也矫情一回。KK被互联网界称为最重要的预言家和思想家,虽然未来代表着未知,是不可预测的,但KK利用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提供了一个方向,当然这依然无法预测未来,本书倒是可以作为开拓思路的参考工具。相比较,我更喜欢他的《失控》。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自由的条件,但因为政治、保密、利益等因素设置的信息封锁、虚假信息的泛滥,反而让不自由的感觉甚于以往。人如果脱离政治和利益,我无法预知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或许是乌托邦吧。不过,在我有生之年,这不过是一个瞎操心的想法。但信息封锁和虚假信息已经在制造一个虚拟的安乐窝,KK可以从信息爆炸开拓自己的思路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大多数人只能把时间葬送在虚拟世界,不会创造任何价值。我一直认为社会一直在淘汰边缘人,或许在虚拟世界享受安乐是最仁慈的一种方式。未来已来,但没什么好庆幸的,因为未来就是未知,喜欢挑战和挑战成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绝大多数人只有努力追随的命。相比起来,传统和狭隘对“自由人”的迫害更需要解决,这是摆在眼前且迫在眉睫的。
全书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已知的技术来推导未来。作者自己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之后用这个体系阐述了现在正在发生的 和未来即将发生的。 全书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在预测未来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是通过大量的列举实例来给人启发 让我们看到未来可能的方向,让我们参与到对未来的改变中来。由于阅读周期较长,所以书中的很多细节都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总结起来可以说一直在探寻互联网科技的未来。并且大量的实例虽然很有启发 但是逻辑线整体有些松散,即使是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也更像一点一点的小案例。不过,也许这也正像最后一章讲的那样,每一个看似无意义的点都在让整个系统更加完善。总评:3.5 给人启发 与其说是一本展望未来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工具书,给你公式,让你自己推导未来的可能性。主线虽然清晰但感觉有些冗长-1,没有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冲动-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