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论语读后感600字篇

更新时间:2025-01-18 14:37:46 其他读后感

  思想太幼稚了,尤其是汉武帝和司马迁最后对话那一段,完全是一个中学生的思想水平,自以为天下大道尽在掌握,铁骨铮铮不畏强暴,但字字句句都逗人发笑。而且人物都很脸谱化,剧情都靠对话推进,属于比较初级的写作手法了。尤其是司马迁这个人物的塑造,每一出现就是在讲大道理(可是说的没有深度)。而为了显示男主硃安世粗豪的个性,他一说话就“嘿嘿,嘿嘿”,这种表现手法太简单粗暴了吧?更别提这里面女性个性的简单片面了。

人皮论语读后感600字篇

  再说最重要的剧情,从一开始就基本上知道结局了,所有设的谜团和暗语,也比较粗浅。本想多线推进的,但可能写到后面作者力不从心,吕步舒的那条线上人不是死了就是莫名其妙淡下去了,最后完全消失。硃世安和司马迁一文一武,看得出作者是有想法的,但刚开始毫无交集,最后的交集也实在是比较生硬。 说实在的,小说中如果要多线推进,那么当这些线头交织在一起时必须有让人惊艳的宿命感才能成功。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三男主。在他们第一次三人齐聚的场合是少室山之战,非常经典的一幕,冲突剧烈,剧情也很富戏剧化,一波三折,且也是整部小说的一个转折点。 如果做不到“惊艳的宿命感”这点,宁愿老老实实以主角为唯一主线,好好写一个故事。可是本书故事也没什么高潮,不能说精彩。只是把历史书上的一些疑点连接起来,开了个脑洞。这方面马伯庸确实要强很多。

  不过这些在作者之后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中似乎好了很多,我只看过第一本,也是多线头而且比这本书布局要宏大很多,但作者掌控能力明显强了很多。不过后面几本还没看过,不敢妄下断语。看过才有发言权吧。

  看完此书已有两日,迟迟不下笔写点评,一是震撼于作者在真正的史书记录中通过疑点,补足缺失,自成一体,没有违和感。二是更多想到儒家发展的过程和司马迁史记应该怎么读。

  我们现在所说的孔子思想是现在想说的孔子思想,历史上公认的孔子思想是那个时代统治集团希望解读的孔子思想。即使不论人为故意的缺引,像将孔子说的以牙还牙变成了以德报怨。单就论语而言,看不出孔子的思想体系,所以只能说孔曰成仁。这在于论语里的话各说各话,没有上下文的内在逻辑性。不像道德经、商子、韩非子这样的书。《孟子》有故事了,重要论点有一个故事支撑。集大成者是荀子。而荀子的儒家思想向前一步就是治世的法家思想。

  可以说同是儒家,孔子是首创的原教义,孟子是辩论派宗师,荀子是实用派大师。儒家体系的内斗就是孟派和荀派在斗。以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儒变成了术,降格了,一种手段而已。所以该小说中写最后知道原论语的孔驩未传文而死,其实即使他传了,在那样的土壤里,也没有存活空间。

  再说司马迁,以前认为他写史有主观倾向的在贬法褒儒。现在看来,在不能妄议中央的时代,敢这么写文章,即将真假都写出来,看似不偏不倚,又显得高举旗帜,政治正确,委实不容易。

  1⃣这本书太残忍了,深夜读完,毛骨悚然,他们的下场不该这么惨的,读完后透心凉。书本要传达给我们的不一定是正能量,但我总会希望结局好一些,内心得以慰藉,就算有些模棱两可,我也愿意接受。但这本书我读到最后,恍然间有读完《水浒传》后的凄惨和不甘,如此就结局了?心有不甘,只能作罢,是自己入戏太深……

  2⃣凡是人都会有功过吧,比如汉武帝。每次读完这些我触摸不到的时代的文字,我都忍不住思考,我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曾经是什么样子的,有过怎样的杀戮,想到这里,觉得自己生在和平盛世,足矣,不需要再奢求更多了。

  3⃣作者的设计很巧妙,两条线,一明一暗同时展开,同时进行,到书的后半截逐渐合拢,归为一条明线,读着便想一直读下去,写成这本书,引经据典,实在厉害。

  4⃣读的过程中,暗暗思忖,还是要去把《史记》翻出来读读好,儿时捧在手上,嫌弃地不得了的大块头,非常有重读的必要。

  5⃣仓促读完,意难平,实在难解心头抑郁,悲哉!

查看更多
标签: 珍惜 自己 拥有 一切 假如 光明 读书 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163793/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