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是最近看的最快的一本,说起来惭愧是在百度高圆圆和赵又廷时翻到的,本来想看了电影再看书的,不过顺序颠倒了一下。其实我这个人过去总爱看那些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世间纷纷扰扰,生活依然美好”的书,也不太忍心去了解社会上不太美好的一面。这本书应该是我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书籍,我又长见识了。虽然以前也知道关于新闻的一些内幕,只是没想到水可以这么深。也许在别人看来,我很愚昧很无知,但是我却在心里宽恕了自己,因为当一个人是在一个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人间美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她也更愿意相信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很难去想象有的人会为了个人利益真的不择手段,不惜伤害别人,这分明都是出现在影视剧里的桥段啊。
这本书看下来,我不仅联想到自从这两年开了微博以后,所看到的种种网络暴力现象。一开始想不通有的人为什么言语间那么犀利,“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什么要带着一种不必负责任的心态去肆意谩骂别人,看起来好像自己有多么义正辞严,实际上好像也并不是那么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渐渐地,体内的愤青之火被点燃,我就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反击某些过于偏激的言行,虽然没有那么频繁地发表什么言论,但是会经常和室友讨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甚关系但常常会气的跳脚;后来,就成了现在这样,想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想说有的人不想。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觉得随便评论一下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大家都在说,有的人却觉得在不了解事情真相时不愿意多说什么对错。这样也就释怀了,保留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去说吧。
仔细想来,网络暴力伤害了多少人啊,真的很可怕,正是印证了《乌合之众》里面的观点。“蝴蝶效应”之叶蓝秋其实倒不是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其他的人才是。我很欣赏叶蓝秋的品格(可以叫做“品格”吧),面对群众对她的辱骂,她表现得足够豁达,真正让她绝望的大概是她的无依无靠吧。
我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之前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江歌案,我也仔细关注了每一个进程。当时我很不能够接受“刘鑫事后那么久不联系江歌妈妈”(虽然不知道她有没有锁门,但其实即便她锁了门,我也可以接受,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当时看了新京报发的那些视频,我更加觉得刘很虚伪,所以当时我就转发并发表看法谴责刘及其家人事后的言行,虽然没有说辱骂的话,但那也算是我第一次参与网络暴力了吧,谴责完之后还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后来事情过去好久,刘江双方的矛盾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演化,我仔细想了想,也许我当初不应该去参与其中,刘也许也有她自己的苦衷,她对不对我不知道,我也不能够凭自己的一时之见就去谴责她。中国人崇尚“死者为大”,好像失去生命的那一方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安慰,而另外一方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江歌案闹得纷纷扬扬的时候,那位失去挚爱的妻子和可爱孩子的林爸爸也在水深火热之中怀念亲人,为他们讨回公道,可是关注的人数却没那么多。还有许许多多在那期间发生的案子,好像都不曾发生一样,被大家忽略了。当大家都去关注一件事时,它会被无限放大,从各种层面上升到各种高度,人们会站在各层面的制高点去谴责他们认为不好的那一方。
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还在想如果刘的心理再脆弱一点,对江的负罪感再多一点(好吧,说难听点,脸皮再薄一点),也许她也就放弃这个世界了,毕竟骂她的人那么多,且不说生活被影响,整天看着或者想着网友的评论也闹心吧。我想的是,如果她真的也结束了生命,网上又会怎么说?是清一色的拍手称快,还是又会出现一批人来批判网络暴力杀死了她?刘江两家的矛盾又将会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怎样地继续恶化?不敢想象,真的不敢深想。(个人观点,就此打住。如果江歌在天堂看到自己昔日的好友与自己挚爱的母亲之间互撕成如今这种局面,不知会有多难过。)
放假前,宿舍里最热的话题是娱乐圈那些明星的大大小小一箩筐的事儿,她们在知乎上各种搜,也分享给我了,但是我没看,也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想看。我不想去关注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七七八八那些事,自己的事还剪不断理还乱呢。我也觉得,他们再火,再有魅力,本质上也就是人,也会经历很多事情,不想对他们做出任何评判。作为一个观众,我还是更愿意去评论他们所饰演的角色。看到那些明星的粉丝们互撕互怼的时候,我还是会想不通,爱自己的偶像就好,何必诋毁别人呢?作为公众人物,如何压力才能不大,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通讯高速发达的时代,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都可能变成透明的,随时可能早到网络暴力的袭击,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嗯,好吧,就扯到这里。“得饶人处且饶人”,网络暴力真的不太好,像叶蓝秋这样无辜受害者希望不要再增多了。
搜索 读后感 第(2)篇
小概率事件引发的蝴蝶效应
年初,看完了姑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深深地被赵又廷圈粉了,传闻《搜索》是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定情之作,遂翻来看看。12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过去5年了,在这5年的时间里,电影所反映的网络暴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屁大点儿的事都能成为新闻”,明明是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小概率事情,偏偏经过新闻发酵演变成道德沦丧的拷问,并波及到太多不相干的人。不给老人让座这件事情很正常啊,你可以说谁都是自私的,也可以说年轻人也很累啊,本来让座就是自愿的行为,你凭什么强迫别人做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事?但网络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大家都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不咸不淡地谩骂着别人,却从未想过某一天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和叶蓝秋做相似的选择。我们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随意点评别人的行为,“自私”“道德沦丧”“社会价值观缺失”,但对自己却多了点宽容,现实中的自己又比他人道德高多少呢?
诚然,网络暴力是伴随着网络而生的,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只要具备“新闻点”的事件都有可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再加上某些人的恶意引导,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让人瞠目咋舌。如果叶蓝秋事件没有被杨佳琪拍到,没有被陈若兮制作成专题片,这样的事情早就淹没在网络的海洋里,连泛起一朵小浪花的机会都没有。可是杨佳琪是实习记者,而陈若兮是电视台王牌栏目《今日事件》的主编,机缘巧合之下,凭借着多年来对新闻灵敏的嗅觉,叶蓝秋就这样无辜躺枪了。
之前看过撒贝宁主持的一个综艺节目《青年中国说》,讲的是广州女检察官杨斌的故事,她曾因在法庭上为犯人“求情”而广受关注,并引发了公正和人性的探讨。
在节目中讲到了她的故事:
“刚开始在检察院工作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去关注个体的命运,不会在当事人身上浪费一丝一毫的情感。直到有一天,一个盛夏炎热的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面看卷宗,一位风尘仆仆的老人推开了办公室的门,身上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湿透了,他从皱巴巴的包里面掏出一张用小学生作业纸写的诉状。我看了一下告诉他,我们这里只收复印件不收原件,如果你要复印的话,要坐车回到几公里之外的老城区。老人在我的身边站了一会儿走了,不知道为什么老人走了之后,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头,突然想猛地惊醒了似的,跑出去追老人。我跟他说老人家你把材料给我吧,我帮你复印,让我震撼的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在那一刻哭了,哭得像个孩子。他说他的儿子在这边打工,因为出车祸死了,他从山东老家过来料理后事,听说可以要求肇事者赔偿,他托人写了这一份诉状。可就是为了这张纸,他跑交警,跑法院,已经在烈日下奔波了好几天了。我当时觉得特别震撼,我为什么会忽略这位老人的感受,为什么会无视那绝望而又充满期盼的眼光?我开始反思,不再以冰冷的框架,而是要以温暖的人性来规范我的言行,开始尝试在我的办案过程中注入法律的温度。”
我们为何要以冰冷的框架,要以道德的制高点规范他人的言行,而不去关注甚至无视事件背后的原因呢。叶蓝秋确实没有给老人让座,确实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没有树立好的榜样,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去试着了解她的背后故事,如果不是因为知道自己得了淋巴癌晚期,在惊恐与恍惚中坐上了公交车,还处于医院、癌症的强大的刺激中,没有注意到身边的老人,或者就算是有身边有老人又怎样,法律并没有规定年轻人一定要让座。而且叶蓝秋道歉了,承认自己情绪失控,但职场老江湖陈若兮压着不肯播放道歉视频,任由舆论持续发酵,直至谩骂、人肉铺天盖地而来。
最后的最后,叶蓝秋自杀了,杨受诚爱上了叶蓝秋,陈若兮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事业,莫小渝离开了,杨佳琪升职了……这样的结局总让人唏嘘不已,在看电影的时候开启着弹幕,一大波网友评论是希望医院是误诊,叶蓝秋没有得癌症,她跟杨受诚在一起了。但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处于舆论漩涡里,怎么可能独善其身,落得个美满结局?幸好叶蓝秋是孤女,不然家人估计也要被人肉出来,承受着周围人的指责和谩骂,亲人断绝关系,朋友划清界限。
小概率事件能够引发蝴蝶效应,离不开“意见领袖”的有意引导,更离不开周围人的推波助澜,但我们又何曾没在网络上扮演过推波助澜中的一员呢?
搜索 读后感 第(3)篇
电影《搜索》,每重新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
在新媒体时代,语言暴力在网络上的力量已经无法控制,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故事,也许我们都杀过人!
叶蓝秋在公车不让座的时候,无所不在的网络媒体说,这是必须讨伐的行为,于是,叶蓝秋死了,于是,网络说,记者陈若兮必须承担责任,那么,正义呢?
也许那一百万会治好叶蓝秋的病,然而冷酷无情的“人肉搜索”使处在崩溃边缘的叶蓝秋彻底崩溃,放弃治疗,当叶蓝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过好每一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时,那是处在网络冷暴力下的无助与绝望!然而叶蓝秋事件每天都还在网络上无情的上演!
新媒体时代,在网络上请守住一个媒体人的道德底线,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叶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