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精装) 读后感 第(1)篇
因为电影而大名鼎鼎的《罗生门》,其实原著并非电影的主故事,电影是芥川原著中的《竹林中》和《罗生门》的合体。作为一本短篇小说集,初看并没有找到感觉,总有一种故事没有展开就戛然而止的感觉。几次拿起又几次放下,最近一次居然慢慢看进去了。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对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枯野抄》中几位弟子围着即将辞世的师父,每个人的表面哀痛之下却都潜流着自己微妙的心思,e.g.因自己有能力为师父料理事务而沾沾自得,因觉察到自得而心生悔恨;因过于理智而为其他弟子哀恸之情所感动;因师父临终而升起对死亡的无限恐惧;因长期受师父人格力量压抑,他的辞世反而生出身心舒展的欣喜;谁都没在哀悼师父的去世,而是在怜惜失去师父后的自己。作者不带任何主观评论,仅用冷峻、简洁的文字就狠狠撕下了师徒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深刻揭示了人情冷暖和人性复杂。《竹林中》人们用不同的证词对自己的恶进行了掩饰,因为恐惧胆怯,只能用谎言保护自己。电影中有一句话:人们因为太脆弱了才撒谎,甚至对自己撒谎。除了《竹林中》,采用多角度叙事的还有《袈裟与盛远》、《阿妈港甚内的话》。作者似乎特别喜欢将历史人物直接借来写进小说,比如之前提到的《枯野抄》中的俳句大师芭蕉庵主松尾桃青,《戏作三昧》中的戏作家曲亭马琴,《舞会》中的《菊子夫人》作者皮埃尔~洛蒂,《山鵴》中的屠格涅夫和列夫托尔斯泰,还有《丝女纪事》中的日本知名烈女。这些人物在小说中都不再是历史中那些冷冰冰的名字,而是充满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用来阐述作者自己的思想。宗教也是作者非常喜欢的元素,除了宣扬佛教善恶轮回的《蜘蛛丝》、《杜子春》,还有好几篇都提到日本的基督徒,似乎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社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西渐文化之间的冲突。最后,之前觉得故事没有展开就戛然而止,恰恰是芥川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很多时候故意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看完之后往往会让人不停咂摸故事表达的主题。如此洞察人情冷暖的芥川龙之介却只活了三十五岁,死于服药自杀。。。
罗生门·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精装) 读后感 第(2)篇
先说这本书的问题,排班太差劲了,备注夹到中间,短篇有些挤在一起没有题目。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文风十分多变,一会文言文,一会日语习惯,一会中文习惯,对于阅读带来的不少困扰。
其次是内容,怎么说呢,因为比较喜欢太宰治,所以对于太宰治所尊崇的芥川龙之介自然多了一份好奇。当然,没有褒谁贬谁的意思。可能是因为说好听点是文化差异,大实话估计就是自身水平不行。
总之就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多数还能模模糊糊知道什么意思,有的干脆不明白文章大意是何,只能跑去百度,然后才感觉,哦,应该是这个意思。是挺痛苦的。
再次,对于能读明白的还是要说一说。芥川先生对于人性的表现应该说是相当隐晦的,开始读太宰先生的书我以为有些隐喻已经很隐晦了,现在发现可能只是自己读的太少,这应该是多数日本文学的通处。
话题转回来,芥川先生的短篇中不乏带有宗教思想,不管是基督还是佛教,所以关于往世来回,善恶有道,也就不难理解了。
故事结果也往往冥冥中自由定论,由此展开对人性的思索,以及情况境遇选择,也不得不归功于对人物塑造的成功,外貌性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故事叙述完整且动人,文字的功底也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所以唯一诟病的只有主旨,很难把握,不过好歹也算是习惯了日本文学的特点,也就不多吐槽。
但是为了排版还是要打差评。
罗生门·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精装) 读后感 第(3)篇
《罗生门解读》
与其说罗生门是天堂与地狱的分隔线,不如说是其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分隔线,脱离了实体的门处处存在。受佛学的影响这十余篇文章,都含隐晦哲理于其中。
处处存在的无形之门时时在引导对人性的思考和思索。善于恶没有绝对界限,恶也是种美,角度与站位不同。马基诺的三类需求,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每个需求对应一类罗生门,人性在门的面前表现如此不堪。也曾思考过此类问题,无解,反思个体是否过于悠闲。日本文学的特色极其类同,东野圭吾的文章看了五本,也只是无数罗生门的累叠。
近日偶听特曼的《百鬼夜行》,披着人皮的鬼,而我同样人鬼不分,丢失了灵魂的人等同于鬼,只留尸体。惊恐万分,行走于世间的尸体,这语句让人内心结冰,而人成为了欲望的尸体,羡慕闲云野鹤,而又不得为欲望让出自己的灵魂,人归结还是不了解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