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分类 —— 饮食分类法
tt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很像是我们有饱腹感的主食。企管书,特定专业领域的书,理财,励志读物等都属于这一类。有学业职业压力的人特别需要主食阅读,因为它可以为我们获得生存技能,带来饱腹感。
tt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不求针对你人生的 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起来间接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现象或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哲学,严肃文学,科学,历史,艺术类的书都属于这一类。
tt之前看十三邀马东和许知远的那期,许知远问马东,你们奇葩说里的话题其实前人早就探讨过了,甚至探讨的更深更广,为什么还要再用一个节目面向大众重新探讨这些东西呢。马东的回答透彻又悲凉,因为民智并不是在进步的,历史正在不断的遗忘重新来、再遗忘重新来,奇葩说就是在遗忘了过去95%的人换一种方式重新表达。
tt少了美食阅读,就像是游戏里每次重启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的小人儿。主食阅读可能为你提供了一条捷径到终点,但遇到下一个现实问题下一次重新开始,小人儿又回到了原点。很多现实问题本质上并不是全新的问题,只是一个哲学问题披上了现实的外套,而这些问题前人早就探讨个干净。美食阅读是在拾起前人思想的遗珠,用形而上的思想去解决形而下的问题,是一种对当下的“降维攻击”。
tt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
tt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不带有一定的目的,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者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漫画,武侠、推理、爱情小说,凡是可以用来消遣阅读的,都是甜食阅读。
tt我其实是很排斥作者在写作时的为了类比而类比,会觉得在刻意的对号入座。但这个饮食与阅读的类比,读完一来让我觉得很新鲜,二来不用刻意去记就可以灵活的运用。用这个分类方法去回想自己的阅读经历,哪些类别自己读的多,哪些类别自己读的少,反观自己是不是在“偏食“是个很有趣的体验。
tt比如,去年我读过的很多互联网相关的书都可以算作主食阅读,是为了解决焦虑并寻找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为了打发无聊时间而读的小说属于甜食阅读。美食阅读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当主食和甜食给了我太多饱腹感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偏食。好像一直在读书的这一点,让我忽视了美食的摄入。是这个阅读的分类方法让我重新整理思路,意识到了偏食这一点。不为了分类而分类,分类的意义在于整理和评判自己。
t关于小说,在纽约生活两年注意到一点,美国人习惯地铁上随身带一本书,而那本书八成是一本小说,不论是爱情、推理还是惊悚。相比较而言,国内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在读书,偶尔见到他在读的也基本上都是自我成长管理的书籍。美国可能是最爱读小说的国家,畅销书区摆满的也都是小说。小型的书店一般会分为两个区域,fiction区和non-fiction区。
t小说是靠读者的想象构建起庞大的虚幻世界。精彩的非小说(non-fiction),是用几十个字来归纳数万字小说的道理。好处是清晰、明白、直接。坏处是道理来的轻松,很容易不当回事。而精彩的小说(fiction)耗费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垫多年的爱恨情仇,来讲述几十个字的道理,有时甚至不讲什么道理。好看的小说,不是为了告诉你什么道理。小说要说的话,总是意在言外。
t这里指的小说不是那些通俗小说,通俗小说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给读者讲一个故事,无论是侦探,言情,还是恐怖小说等等,它们的目的是明确的,无论是哭是笑,都是达到娱乐读者的目的,并不逼读者去理解和思考,这样的作品很亲切,不会给读者出难题,也不会让读者难堪。
t而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作者总是把一个个关于人性的思考题,打包丢到读者面前,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理解。可是要知道人性这种东西,其复杂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候除了光明可见的一面,也常常会有暧昧纠结不清,阴暗隐晦不明的一面,更有时代的影响,教育的灌输种种作用力,没有几个人的个性,会真的像卡耐基的书里所罗列的那样,标签分门别类,清楚的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只能穿过层层迷雾,自己去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那个人会有那样的行为。在小说里修炼着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这是为什么要读小说的一个原因,它让我不断的学习了解人性,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并且越来越喜欢它。
如何阅读哲学
t哲学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大了,避而不谈。哲学之所以显得复杂,是因为探讨人生与宇宙的课题太多了,关于每个课题不同哲学家思考的角度也并不相同。诸多话题诸多思考交织在一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像是一团无从整理的毛线团。所以,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什么才是一本好的哲学书?判断的标准便是, 当我们读完关于某个话题的一本哲学书,是不是能在这个题目上思考的更清楚。帮助我们思考得更清楚,是哲学存在的意义。
t如何阅读哲学,而不因为要进入哲学的庞大体系望而却步呢?
tta. 首先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
ttb. 就这个主题发表过言论的哲学家里,找出一位你感兴趣的哲学家
ttc. 找出这位哲学家有关这个主题的著作
ttd. 先把全书读完第一遍,哪怕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在读不懂的地方苦苦纠缠,连滚带爬的把第一遍读完。读完第一遍之后,再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阅读这本书
tte. 知道他怎么思考、面对这个主题之后,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所影响的后人有谁(影响包括赞成和反对)
ttf. 照此沿着这个主题,设法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
t譬如说,你对爱情这个主题感兴趣,你想到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于是想看看柏拉图是怎么谈论爱情的。柏拉图的著作有很多,他探讨的主题有政治、教育、爱情、灵魂、文学、艺术,不一而足。你查到在柏拉图的一本著作里,《会饮篇》是集中谈爱情的。
t《会饮篇》里有许多人谈爱情,有人讲的生动有趣,有人也许没那么轻松,但是只要你读过了全书,听了苏格拉底的发言,就会知道这是全书的重点。读了这本书你就会知道柏拉图是怎样把爱情一路升华,解释为宇宙至善至美的一个过程。于是你回头看他之前的古希腊时代怎样解释爱情,知道有埃洛斯的说法,那是宇宙结合或分离的原动力。你又往柏拉图的身后看,于是知道亚里士多德把爱情解释为友爱的一种。
t你继续整理脉络,接着知道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把爱解释为神爱;文艺复兴后回归为人间的爱;清教徒和维多利亚时代解释为保守的爱;到了尼采,喊出人要摆脱神的束缚,从一切牺牲、义务中解放出来,“爱是一切价值的掠夺者”。
t如此,“爱”从哲学上的意义到生活上的作用,就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呈现在你眼前。而你在阅读不同哲学家的不同著作过程中,体会到他们的思考方向和方法,也就包括历史、文化等种种背景有所认识。朱光潜曾说,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点放在阅读哲学上,也是通用的。
t但无论怎样,哲学的晦涩性都是不可逃避的。阅读哲学需要你有勇气往前跨一步,往原来你觉得深奥而不愿触碰的方向跨。阿诺德贝内特说:“要想培养心智最关键的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是一种你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只有充分接受了晦涩的不可逃避,才能真正沉浸在阅读哲学的乐趣中吧。
“在我们的周遭,对于阅读,对于知识探索,大家有着共同的困惑,这个困惑,不因为他是否已经拿到博士学位,或是已经出版过多少种书籍而有异”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之道,是人类追求圣杯的恒久课题。”
在整理书单的时候,猛然发现阅读类的书居然读了也有十几本了,从最开始的没有阅读习惯,到慢慢的养成阅读习惯,再到后来的寻求各种读书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我所遇到的问题居然也是大部分人所遇到的。
于是看了很多的读书方法,也一一尝试,发现很多别人适合的方法并不适应自己,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每天睁开眼睛都能看到各种荐书,书单更是数不胜数,想看的书越来越多,积压的书也越来越多,焦虑也越来越重。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越读者》这本书,书中说: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这句话瞬间让我停止了去不断找寻读书方法的焦虑。
《越读者》的作者是郝明义,郝先生出生于韩国,是韩国华裔,台大毕业之后进入出版业工作,曾经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现在是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是台湾出版界的强人。而他所取得的众多成就,都是在他拖着病残的身体,在轮椅上完成的,大家所熟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他所翻译的。
从第一次遇到《越读者》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这本书成为了是我每次迷茫时候的阅读指导书。
首先作者就是一个读书之人,所以书中所写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时代应该如何阅读才更有效、选择哪些书才能让自己的精神食粮更加的丰富和均衡、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方法才适合自己、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时所困惑的,作者以渊博的才识,各种经典信手拈来,困惑也便一一迎刃而解了。
01学生时代除了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
这个话题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且重要的,毕竟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有切身的体验,此外我们都将或者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在阅读上我们更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指引。
在学生时代老师告诫我们不要看闲书,所谓的闲书就是各种小说和漫画,如果被老师发现轻则没收,重则请家长到学校,好似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任何书都是违背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于是在教科书的填鸭下,对于阅读的兴趣也就如刚燃起的火苗慢慢的熄灭了。
只知道阅读教科书,而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本应该在大学时代确定阅读兴趣和专业,好好抓紧时间研读专业知识,却陷入了从紧张到松散的迷茫之中。而更严重的是,许多人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彻底丢掉书本,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似乎是从某种桎梏中解放了。
那学生时代理想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小学时代 建立充分的识字能力与自己阅读的基本能力;
中学时代 开始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然后由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进入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
大学时代 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阅读门径,选修以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相辅相成的广博;
走出校门 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前往开拓,还会随机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让自己左右逢源,另辟蹊径。
如此,不但路程越走越宽,在知识这座密林里可以通畅的路也越来越多了。
这样梳理下来,似乎只有少数人能够按照此路径,大部分人都会在在阅读的路径中迷路,甚至是进入社会之后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手忙脚乱,阅读就更是毫无章法,于是在阅读的迷茫中挣扎不已。但如本书的首页所写“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最早的时候。
02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精神食粮丰富且均衡
尤其是在走进书店或者是图书馆的时候,面对一排排望不到头的书架,知识的焦虑就会涌上心头,似乎哪种知识都需要学习,但是谁能够奢侈的期望着有整天整天的时间来阅读,即便是有,那再快的阅读速度也跟不上书籍出版的速度。
在《越读者》中,作者把阅读比作饮食,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棒了,想一想我们每天一日三餐,首先不用任何人的提醒我们就知道要吃饭;其次,不需要谁的指引,我们就知道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阅读是精神的食粮,饮食是身体的食粮,用饮食来比喻阅读真的有一种恍然开阔之感。
第一种:主食,这是生存需求的阅读,像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针对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种:美食,这是思想需求的阅读,思考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本质,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意义;
第三种:蔬菜水果,这是工具需求的阅读,帮助我们查阅在阅读过程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
第三种:甜食,这是休闲需求的阅读,这一种阅读不是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不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单纯就是休闲和娱乐。
这样的分类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自己平时的阅读是偏向哪一类的,是否有偏食的现象,当然了自己认为的主食对别人不一定就是主食,也可能是美食或者甜点呢,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进行分类,并且要营养均衡。
03应该采用哪种读书方法才更有效
在开头我提到我读了十几本关于阅读的书,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读最多的书,并且还能充分的理解,方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是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还是朱熹的“熟读精思”?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对立的,更无法进行比较,因为每本书都应该有其对应的阅读方法,“有些书就是要观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而且针对同一本书的不同内容,更是有的地方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
这些方法都需要在阅读的时候不断的练习,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04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显得尤其重要
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说: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达到巅峰。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郝明义先生给出了由七道阶梯构成的阅读地图:
1、关心思考有哪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比如以健康、美丽、求学、考试、工作能力需求等为主题的阅读。
2、关心思考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爱人共同变得美好。比如爱情、婚姻、亲子、心理、居家等为主题的阅读。
3、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比如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等为主题的阅读。
4、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比如政治、社会、法律、经济等为主题的阅读。
5、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行为的美好。比如一些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的名人传记,能够从中发现独特的价值。
6、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比如去探索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并且产生不同学科知识交叉、碰撞之美。
7、学会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阅读也像阶梯一样,阶梯越高眼界就越高,达不到某一个阶梯,也就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反观现在这个知识碎片越来越严重的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森林中按照线路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修炼攀登,否则就会在知识森林中迷路甚至饿死在丰足的食源之前。
伪吃货的反思
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每个爱书的人也都离不开阅读。
阅读就像饮食,不断给予思想营养。正如食物可以大概分成四类一样,书籍也可以分成四种:主食阅读(生存需求类阅读)、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类阅读)、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类阅读)、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类阅读)。
一日三餐必少不了主食,对于吃货而言更少不了对美食的追求,为了辅助消化,需要不断进食蔬果纤维类食物,偶尔饭前后来点儿甜食,更是美味至极。吃如是,阅读亦如是。
为了生存,学习一门技能,需要主食;为了理想与追求,我们需要美食;无法消化吸收的知识,我们需要工具书查询;紧绷的生活之外,小小的娱乐可以尽享美食。
理想的吃货当如此搭配饮食,而现实是因为偏食、嗜食以及厌食等原因,导致肥胖或营养不良里。
我是贫血的,在前十几年的拒食的影响之下,本应贪食的我,不敢吃,不会吃,没有吃,现在异常消瘦。看到周围人,大都如是。我们从小唯一的食物就是教科书和参考书,不能说没有营养,但是维生素般的饮食却不足以使我们健康成长。
作者说了一种理想的发现美食状态:小学阶段从嗷嗷待哺到学会自己进食(练习识字读懂字句的阅读能力);中学阶段学会自己多多尝试寻求最喜爱的饮食(广泛阅读);大学阶段不断提升对喜爱的美食的品味与创新(精于一门)。
现实的我们,在需要广泛尝试美食阶段,抱着维生素活命,在需要提升对喜爱美食的品味时才开始去尝试寻求美食。真真是个伪吃货。
不过,倘若换换寻求美食的顺序,伪吃货也还是可以进化成真吃货的吧。提升对一种美食的品味,而后寻求众多美食,也是无憾的。精于一,而后博于众。
吃货进化之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