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记得是大事件,想要看清民生百态要另辟蹊径。几百年没前的民生故事一定也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少数留存在纸卷或是其他载体中。有血有肉有故事的形象,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如此,有了显微镜的观察,仿佛回到了当时一般。明朝的百态在这六个故事中体现地很是生动,也结合了当时的大背景进行分析,从现代人眼光常觉得古人有些决定的愚蠢,可是审时度势来看未必如此。人性是最难应对的东西,即使琢磨透了,也很难去征服。六个故事的个人感受:1-丝绢。不合理的事情一开始就要坚决回头掉,回头不掉也只能做一次性的,否则后面有理也推不掉。2-龙脉。尽管不是很相信风水这一说,但心理暗示对很多事情的成败起到很大作用。3-律政。冤案向来让人深恶痛绝,没被翻出来的不知道还有多少,希望存量冤案都能得到平反,更希望正义不要迟到。4-黄册。古代版大数据,由一个重要工程最终演变成一个腐朽空壳,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奇迹。5-舞弊。权力得不到制约就要走样,人性的制约又该何如?6-冤魂。小人物,小把戏,大佬打架,无辜的人士受牵连,找谁问冤?
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可以看成是权利集中到极致的演变。每个朝代,从开国到灭亡,总能找到一个威望极高,把权利死死拽在手里的帝王,制定严密严谨的制度,通过高压蛮狠的方式让四方臣服。而这样帝王死后,继任的帝王如果无法达到前辈的威望和手段,那么一定会形成权利的真空,外戚宦官此时乘虚而入,架空了皇权,之前建立在集权上的制度和规定必定会全线崩溃,或者成为本身制度的掘墓人。明朝的户籍制度就是经典的例子。朱元璋在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合理,等碰到不管事的嘉庆和万历皇帝了,一切又显得那么不合理。是户籍本身的问题吗?是中下层官员的贪婪吗?是因为王权不下基层的诅咒吗?又或者是某个帝王或者昏庸大臣的锅?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个人以为,政策的执行太依靠集权的个人,而个人的行为仅仅是穿了一层道德的外衣,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察,底层的反馈又无法有效地被传达。于是,无论如何巧妙的规定和制度,因人而兴,也因人而废。费劲心思,字字如今金的制度,最终也变成被人满大街论斤卖的黄纸。
亲王这整本书,让我得以用未曾用过的视角,去透视史书上看不到的历史故事。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才真正解释了什么是大变量中的“小趋势”。每一个基层小故事,都映射着整个大明的生态系统,基层小系统的病态折射的就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失衡与腐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给人更加深刻和具象的历史感官,更是借鉴与惊醒。我也很庆幸生活在当代,能吃饱能喝足,甚至能有更多物欲的精神的享受,不必惴惴不安于生命财产安全,不必担心像故事里的四条冤魂一样含恨而终。过去的是镜子,照亮的是明天的路,我想,冤魂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无处安身,却留下这故事,亦是警醒当代的我们,权利需要被制约,法律需要被维护,每个个体的生命财产都值得被尊重。喜欢亲王的笔触,谈笑间把枯燥的历史变得简单易读欲罢不能。感谢和这本书的相遇,感谢每一位历史的记录者,传承者,让我们记住这些“小人物”,也记住历史带来的无尽沧桑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