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必须5分。本书揭示了关于”基于时间的艺术“如小说、音乐和电影的本质及原理。读懂本书,不仅仅对电影等故事类艺术形态有了最核心的理解;而且帮助我们以此为源点,构建起立体、客观、多维度的电影评价标准;更加重要的是,本书找到了故事(艺术)与人生(现实)的真正关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因此基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一方面基于生活逻辑的故事才有可信度,可信度是移情并代入的基础;一方面故事是通过抽取时间上典型的瞬间组成一个个节拍、序列、章节和幕,使得在短短的110分钟内折射出整个人生(或更长或更短的一部分)
书中讲到,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享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不断缩减的阴影之中,如果我们想要在短暂的人生中成就点什么,让我们死的时候不存在浪费时间的遗憾,那么我们将会与那些阻止我们欲望的匮乏力量迎面撞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啊,生活的本质是匮乏以及对抗匮乏的力量。
折射到故事中去,这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内在或外在的、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社会的、大大小小的冲突。
也理解了自己为何喜欢并欣赏最小主义流派的电影:你潜意识相信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你认为我们生活匮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社会层面的冲突与不足,那你会喜欢大片;如果你认为最大的冲突和挑战来源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内心,那你会欣赏最小主义反复凸显每个人内心面临的冲突、挑战、抉择和煎熬。
诸如类似“在压力面前才能凸显真我,给予足够的压力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物内心真正价值观。这可以与人物表面的形象做作证,也可以做反讽”的原理,对于现实生活的同理性更是高的惊人。
我对于真正的好歌的判断标准是:「能否让我在5分钟内不做任何事情,仅仅仔细聆听并感受它」如果回答“是”,我就会将它加入歌单。如果否,它充其量只是个不错的BGM罢了。
我记得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 -- 或许不是它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在何时何处何种场景下,让我们突然爱上了这首歌 ?基于时间的艺术,和故事一样,都是生活的比喻。
用中的一段评价标准作为结束: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音乐、舞蹈、绘画、故事——都具有令心灵的聒噪宁静下来,并将我们提升到另一处的力量」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算是一个好的故事呢?n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本书中提到,好的故事讲述的“是原型,而不是陈规俗套”。而所谓的“原型”是“生活的比喻”,所展现的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好的故事,可以“使我们发现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还可以“在人物及其冲突的深处”,让我们“找到我们自己的人性”,“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这是一本写作指导书,也是一本电影参考书。如果初学者想先通过读这本书来写一个故事,那恐怕他会发现原来认为从小就会做的一件事——讲故事,现在看起来是如此复杂。对于需要精进的人来说,这本书,不是看一两遍就可以的,或许每次阅读,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大量对电影节目的剖析,让我这个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产生了遐想:这些电影果真是如此拍出来的?只有观影和阅读相结合,才能更近一步的感受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这句话说的真是好。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影片如何多元,电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前提不会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好的故事的艺术追求不会改变。最后复制一段这本书的话,也是这本《故事》书的理念和宗旨吧!“坚持每天笔耕,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一刻接一刻。把《故事》常备在身边。运用你从中学到的东西,作为指南,直到把其中的原理掌握得像你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收放自如。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扔掉你的恐惧。因为在想象和技巧之外,世界要求于你的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勇气,敢于冒着被拒绝、被嘲讽和经历失败的风险的勇气。在你为写出内涵深刻而又美感并行的故事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同时,审慎思考,大胆下笔。那么,就像寓言的主人公一样,你的舞蹈会让全世界目眩神迷。”n书中大量的影片,很多都没有看过,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了!n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刚做了思维导图,很多内容却没有抄录出来,仅仅做了个小的目录框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影视剧本创作的教科书,由浅入深,内容详尽,专业性非常强;当然也适于小说创作、文案撰写、广告策划等职业学习。书是好书,美中不足的就是,目录也太随便、太笼统了一些。本书一共八个章节,去掉第一章致中国的读者,第二章序言,第七章附录译注,第八章附录文中涉及影片列表,也就是内容其实只有四章,最可恨的就是这四大章的目录上仅仅一个名称而已,没有细分的章节目录,而且文中的甄别方式仅仅是大圈和小圈,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这对于非该专业的读者来说,真的非常的不友好。而且不利于读者进行整理,以至于让我忙活了一下午也仅仅只梳理出大概的框架出来。最后还是作为工具书留存吧,遇到问题时常翻阅,或者有耐心和时间时再继续耕读,吐槽归吐槽,对于我这种菜鸟来说,信息量够我吸收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