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小时,大概十五万字左右, 海明威28岁的时候写的小说,那个时候还没有《老人与海》还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写手,但是小说已经写的相当流畅了。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故事简单但是情节写的散漫,人物对话谈不上精巧的设计但是也没有朴素的美感。电子书的排版有两个严重的问题:1)大量的注释附在章节末尾,翻看非常不方便。2)电子书的分章节和原书不同,所以经常碰上在第十章里面出了第9节的字样。这本书有个有点莫名的地方是,主人公是一个在战争中丧失了性能力的人,这个几乎是需要看介绍里面的故事梗概才能了解到的,害我去百度上搜索,“太阳照常升起,主人公丧失性能力的介绍,在什么章节”,搜出来的大部分是故事梗概,得不到答案,然后又显得自己特别猥琐(当然,有可能我真的猥琐)。最后在知乎上发现好多人都没办法从原文中得到,终于从怀疑自己眼瞎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因为原文写的特别隐晦。好,那么大家一定会觉得我为什么纠结于那么猥琐的地方,因为这个很影响剧情。因为女主人公,基本上是个人见人爱的已婚妇女,属于还没有离婚将要离婚就有无数名门望族或者小爆发户,小富二代,甚至斗牛士,就排着队要娶的风情女子。她几乎只要和男主角独处的时候就要找机会表下衷心,大意就是你知道我是爱你的。然后读的时候就莫名其妙了,那她为什么又是某个公爵的潜在未婚妻呢,为什么那么一群男人被她撩得动不动打架斗殴发酒疯呢?好了,我还是去看《老人与海》吧。
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完成这次的期末论文,我不会读这部作品。从观感上来讲,更符合我高中的阅读趣味,尤其是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太阳照常升起》在没有阅读前给我的印象就像是是一部有关政治性色彩的文字,读完后的余味是一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无力感和落寞叹息。一种毫无波澜奄奄一息的如一潭死水般的衰败氛围。一个女人斡旋与几个男人之间,男人与男人们也斡旋在女人之间。或钟情、或纯情、或默默守候、或横冲直撞。浅层的爱情游戏罢了,没什么好多谈的。太阳是希望,太阳却可望不可即,每天希望会升起,每天希望也会破灭。这种升起-破灭-升起的无尽循环里,感受到的不就是一种绝望吗。那希望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因为希望只是一个幻影,只是一个障眼法,那么耀眼那么显眼,却毫无意义。绝望却是真切的,它没有形状、声音、色彩,但是它却如此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内心。所以快乐的生活在虚假的美好世界里,其实才是对生活最大的尊重。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太过平淡,也许因为身边也有法国朋友,所以对法国文化中关于爱的理解略有所闻。看到书里的各种复杂的多角关系,那些放荡的爱恋、肆意的情欲、缠绵的友谊,丝毫不觉得惊奇。在法国,如果没有情人,可能是件很让人诧异的事。不是说全部法国人都会这样或者秉持如此价值观,但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未知、惊奇甚至荒诞的气氛,而提到romance,第一反应便是法国。一群在法国的文人墨客、孤男寡女,怎么可能没有火花。而《太阳照常升起》若要再,最需要出版的国家应该是在朝鲜。这本书我只能给三星,但海明威我永远给五星。‘I have a big heart, I love everybody. Open relationship is what I’m looking for.’ Told by my French buddy. What can I say? Well, can’t agree but I respect. ni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