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传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朱可夫、曼斯坦因、隆美尔,是二战时期三大战神级的人物。无论是苏俄史、二战史,还是世界军事史,朱可夫都是不可回避的。朱可夫出生于沙皇统治末期的一个没有任何显赫背景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如果没有战争的发生,朱可夫可能会成为一名毛皮匠,平凡地度过一生。二战成就了朱可夫,朱可夫也让二战增色。朱可夫取得的最著名的胜利有: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1943年)、列宁格勒保卫战(1943年)。后来,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攻克柏林(1945年)。德国投降后,担任苏军驻德国总司令和联合管制委员会苏联代表。任何一件,都足以让一个人名垂青史。朱可夫能够取得这些巨大的胜利,与斯大林的支持和成全是分不开的。虽然在1946年因斯大林的猜忌而被召回解职。但后来,还是被重新起用,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3~1955年)、苏联国防部长(1955~1957年)和中央委员会委员。显然,朱可夫的经历让我对斯大林刮目相看。朱可夫终究只是一个军人,政治上还显得幼稚。他支持了赫鲁晓夫,但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他被指责有“波拿巴主义”作风再次遭到解职,从此淡出苏联政坛,虽得善终,但晚景终究有些凄凉。值得深思的是,最初他支持赫鲁晓夫击败政敌的方式,就是差不多是赫鲁晓夫最后赶他下台的方式,最后赫鲁晓夫又被以同样的方式被赶下台,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朱可夫传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朱可夫元帅是战争造就的铁血将帅。他在青年时代并不出名,但在二次大战中,以超乎寻常的战略洞察能力和战争指挥能力,成为当时苏联仅次于斯大林的最高副统帅。战争初期,他指挥哈勒欣河对日反击战,彻底打垮了日军从蒙古夹击苏联的战略意图。卫国战争中,他先后指挥了事关苏联生死的几个战略性决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运筹帷幄,挡住德军,为战争的反攻赢得时间;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在孤立被围的最危机时刻,指挥苏军击退德军,稳定战线,带来战争的转折;莫斯科保卫战,他和斯大林在红场阅兵,受阅部队直接上前线,让德军的梦想彻底破灭,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库尔斯克大会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战,双方6000多辆坦克对垒,广袤大地成为德国坦克的公墓,德军彻底失去了战争的优势;攻克柏林战役,用强大的突击,让德国法西斯化为灰烬。
朱可夫,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胜利的保证!
遗憾的是,战争中的奇才将帅,却是政治斗争中的低能者。因功高盖主,先是引发斯大林的猜忌,被降职使用。帮助赫鲁晓夫上台后,却又一次被莫名其妙解职。
丰碑虽有时会落上灰尘,但丰碑永远不会消失。随着赫鲁晓夫的倒台,他重新站在苏联人民面前,受到更多的拥戴和赞扬。
他著述的《回忆与思考》,成为二次大战最经典的回顾,展现了铁血将帅的卓越才华。
朱可夫传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主战场,纳粹德国在这片辽阔、深远而又坚韧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耗尽了它的狼子野心、疯狂暴力,加之盟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再陷德酋希特勒于两线作战绝境,终于,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轰然崩溃。朱可夫作为主战场的苏军主帅,在这场关乎世界命运的残酷搏杀中居功至伟。他亲临一线,组织指挥了列宁格勒防御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库尔斯克大决战,直至席卷欧陆,攻克柏林,彻底战胜法西斯。每一个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每一次胜利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功绩。面对如此辽阔的战场、恢宏的战争和伟大的统帅,本书作者的笔,无疑显现出驾驭不了的纤弱和窘迫。他抓不住战争双方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抓不住双方的战役决心和意图、进程和关节,抓不住双方的战斗场面和气氛,因而读者也就看不到将帅们的个性气质、智谋胆略以及在战役战斗中的关键作用。结果,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朱可夫仿佛是一个被拎来拎去、东奔西跑的“救火队员”,全然没有统帅千军、叱咤风云的神采,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