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篇

更新时间:2025-01-17 05:51:13 其他读后感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篇

  第001本

  01

  历史课上,学生无论如何无法理解,为什么纳粹士兵认为自己从未施暴。

  于是乎历史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要与全体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老师变成他们的领导者。

  学生们听从他的指令。

  练习正确坐姿,站姿;

  用最快的速度集体从室外回到室内;

  回答老师的问题先说你好,然后再说答案。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问候方式,有自己的标志。

  老师把这次实验命名为“浪潮”。

  事情持续发酵。

  所有人在浪潮这个团体中都是平等的。

  从前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在变得健谈;

  嫉妒别人优秀的学生也不再妄自菲薄;

  球队队长认为从前球队失败是因为没有凝聚力,而浪潮可以改变这一切。

  人们对浪潮越发迷恋和依赖。

  然后事情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浪潮。

  有的人甚至逃课去参加浪潮聚会。

  浪潮团体的人开始大肆宣传,

  他们甚至对不加入浪潮的学生施以暴力。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到浪潮的好处呢?

  为什么你要拒绝相信这么好的东西!”

  ......

  殴打、排外、施暴、偏激......

  中这些负面逐渐暴露出来,

  那些在浪潮刚刚发展时出现的团结、守纪等优点,反而加重了这些负面行为的扩散。

  02

  我是个无神论者,也对自己比较自信,

  不太相信自己会被什么奇怪的想法洗脑。

  什么传销啦,社会上各种披着宗教外衣的言论啦,

  我不相信自己会被骗。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情节,

  自问如果我进入这种环境会怎样?

  我应该不会拒绝加入浪潮,

  我会和他们一起起立、喊口号、做黑板报、拉条幅,

  甚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会面带微笑。

  我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坏处,甚至是如果我的团体有人施暴,

  我也会认为那是他们本性残忍,

  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残暴的事情的。

  想好了这些,再看看结尾老师对学生说的那些话,

  有点愕然。

  我还真是和书里的那些学生想到一起去了。

  人们都相信自己是理智的,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无理取闹,会无情冷酷到伤害一个陌生人。

  可是事实证明那些无情与冷酷的事情,也都是这些普通人做的。

  03

  哪些人是典型的普通人呢?

  让回顾一下沉迷浪潮的这些人的特点。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梦想,无法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也许是因为他们资质平庸,也许是他们天性懒惰。

  也许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努力,导致与优秀越来越远。

  想改变,无从开始。

  而浪潮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世界里,你无需特别聪明,无需漂亮,

  也不需要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善解人意的父母,

  你只需要见面打招呼,做些简单的应答,穿该穿的衣服,说早已计划好的话。

  就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平等。

  不需要头脑不需要思考,集体或者领导会帮助他做决定。

  一旦变成了傀儡,世界仿佛简单许多了。

  无数人沉迷其中。

  可喜的是还有人保持冷静。

  坚决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

  我们看得到浪潮的好处,浪潮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再孤单。

  没有人被排挤,没有人自卑。

  因为看得到这些好处,所以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他们。

  可是想要享受浪潮中这些优点,代价太大了。

  对浪潮越依赖,就对浪潮以外的世界越排斥。

  甚至用暴力的方式与对抗外面的世界,

  无法与外面的世界产生共情,拒绝想象那些人也会痛,也会哭。

  所以他们在别人眼里冷酷、无情,用尽各种惨绝人寰的手段去对付别人。

  把外面世界的人都消灭了就好了,这不是杀戮,是向着美好的世界前进。

  他们被洗脑了,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第三世界的人”。

  04

  理解纳粹了嘛,会原谅纳粹吗?

  战争这个词汇与我们逐渐变远,

  我们也得以摆脱仇恨的情绪,去更加理智的审视战争。

  《浪潮》使我们警醒,纳粹离我们很近,

  短短的几十个小时,每一个普通人就可以被教育成纳粹。

  困难年代,让一个好人也变成魔鬼。

  人的阴暗面,容易沉迷领导者的身份,

  难以摆脱关于人性的诱惑。

  血淋淋的历史啊,是无法简单的用什么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就抹平的。

  我人微言轻,

  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苦痛,

  怨恨或者原谅说起来都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借用电影《二十二》里面,一个慰安妇奶奶的一句话吧。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铭记历史,直视历史,

  重点不是怨恨或者谅解,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

  别让自己变成受虐者,

  更别让自己成为施暴者。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出版于2008年的书籍《浪潮》的腰封上赫然印着“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印着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撰写,印着美国、德国、以色列公民教育必读本……很多书或者电影,一旦告诉你,根据真实事件撰写或者改编,是不是就会让你多一份好奇多一些关注呢?rr

  《浪潮》是根据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里除了换了人物名字,故事的走向基本和事实差不太多。rr1967年4月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位学生向老师罗恩•琼斯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对此,琼斯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同学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状态。有的人情绪激动,有的人却神情漠然,但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法西斯这样的魔兽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再也不会发生。果真是这样吗?琼斯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看看会不会通过实践引发更多的思考。

  rr所以,短短五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rr你可以看书,可以看同名电影,也可以听听我的讲书---当小说遇上电影之《浪潮》。

  rr小说版的译后记有这么一段话:

  rr人,应该具备成为人的力量。r哪些是让人成为人的力量?结合这本小说,我们至少可以说,人不能盲从,要能独立思考,能进行批判性思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驯养并不能保证人类会远离专制,远离残暴,不变成魔兽。而阻止退变让我们永远坚守在人的航道上的力量,就是独立思考,批判思维。r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r有一部西方的教育思想读本,叫作《教育,使人成为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论教育》中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人必须接受教化,就像陶土要经陶工之手才能成器,没有礼仪法度,自然的人必定悖乱而不治。r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原著小说过于浅显,改编的电影更为凝练。小说章法简单、叙述平直、人设功能性明显,情节设置论文风,还以爱情作为高潮戏的痛点与卖点,也是符合国情的审美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论”深得人心,特别是推崇个性的时代,对降低盲目遵从和鼓励新的探索,大有裨益。

  然而,“实践论”也会忽视历史(人类)积累的经验教训,可能多次以另辟蹊径的初衷重蹈覆辙,所谓“南辕北辙”、莫比乌斯环。

  另外,与重陷泥淖的显性危害不同,更多更惨的集体梦魇往往笼罩着美好、堂皇、迷人的光环,难以察觉、瞒天过海。

  历史的箴言与新生的探索,如何相互滋养、修正、完善,相得益彰,是个人和集体都需要自觉面对的课题。对于历史,有人只看到了债务,有人只看到遗产。于是,以为出口就是“个性”,南辕北辙,又掉入“惯性”。

  正如小说提到的,“浪潮的能量”不容置疑,且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潜藏着危险。有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全盘否定或全部接受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部“论文小说”(这个试验)本身就是矛盾体,可以根据拟定的主题,写成(论证)不同的结局版本。那么,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就悲哀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警语,反而同时成了解构自身的催化剂。你以为你在玩游戏,岂知游戏也在玩你。辩证对待。

  即使是非虚构作品(况且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小说也还有更多东西可挖掘、写得更深刻。又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寓言和预见。

查看更多
标签: 飞渡 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168918/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