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篇

更新时间:2025-01-13 06:11:36 其他读后感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1)篇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篇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八个字难倒亿万众生,只因“放不下”三个字。放不下只因“害怕”两个字,害怕的原因只有两个:得不到与失去。“得不到与失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所执。“心有所执”的后果是:烦恼重重,苦厄不断。

  得与失贯穿每个人的人生,得不到与失去会令人心生烦恼,故而烦恼贯穿绝大多数人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也不在同一个世界,因为就算是同一件事物,不同人所看到,所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事物的表象本来没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而它们的本质又在不断变化,就像爱会变成恨,恨会变成爱,故而它们的本质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它们的本质是空无自性。

  面对人生得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害怕,因为得失与烦恼皆是表象,表象背后是空无自性的本质。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得到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得不到就不会使人痛苦;如果占有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失去就不会使人痛苦。

  上述的原因是:得到与得不到,占有与失去,快乐与痛苦是对立的两面,对立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所谓得就无所谓失,无所谓快乐就无所谓痛苦。得到、占有与快乐消失的时候,得不到、失去与痛苦也就产生了,反之亦然。

  烦恼不需要去逃避,去麻木,坦然接受得失,坦然面对烦恼,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得失与烦恼皆是虚妄而不可得。

  既然得不可得,失不可得,烦恼亦不可得,害怕自然也不可得。一切所得皆是心造之幻相,是假得。

  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生则拾起,缘灭便放下,随缘而行,心就无所执,心无所执就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如此物随心转,外物则为我所用。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被外物所累,所奴役。

  诸法唯心所造,空无自性。不取事物对立的两面,不取对与错,不取是与非,不取爱与憎,不取苦与乐……两面皆以平等正直之心待之,以诸恶不作为善,以诸善不行为恶。

  此便是明心。

  诸法空相,此岸无澜,即是彼岸。人生种种得失坦然接受,坦然放下,不起波澜。

  此便是见性。

  明心见性便可得大自在,又何必苦苦抓住执念不放手?

  我们应当明白:

  除了“害怕”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害怕。除了“放不下”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放不下。

  我们更应当明白:

  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财富、名望、权利从来不是衡量人生境界的标准,以他、他们为中心才能建起自我的人生境界。

  千事万事,坦然处之,千心万心,心如止水。于万事万物中不取不有,在滚滚红尘之中得自在逍遥。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2)篇

  经书只遇有缘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度有缘人,无缘知敬畏。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本书是来舒心的。人需要静心和自观。常读经书,热爱生活,诸事领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中信国学大典·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3)篇

  写得跟小说一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预言,有铺垫,有高潮。据说成书于唐宋,传奇志怪流行的年代,写得玄乎其玄好像也可以理解。

  内容实在看不太懂,只能看懂少一部分,一个是自己佛学理论知识薄弱,一个是文言功底差,一个是没有慧根,不能完全领悟大师的教诲。尤其机缘品,和各位禅师的对话,完全是神仙打架,看得脑袋发昏。感觉东方的禅不能单纯地用逻辑推理,全在一个“悟”字上。这也是为什么禅宗不立文字。慧能临终前说偈:……来时无口。意思提醒人们,他这辈子啥也没说。

  我也只能借着禅宗,故弄玄虚地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求诸己,莫向外觅。

查看更多
标签: 有感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169580/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