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丽人》时,女朋友问我,这部电一影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啊?
我看电一影时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有人问我电一影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上学时学语文课文,老师让总结归纳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是最成功地毁掉一篇文章美感的手段,不信你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所谓美文,无论《荷塘月色》、《边城》,还 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除了支离破碎的印象,有来自课堂的美感么?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一性一格、际遇不同,对文学作品或电一影的认知也会千差万别。所以可以谈感受,千万别统一归纳什么中心思想。有些人总是提统一思想,这是一种很荒谬的说法。一个人看待一件事物时间不同还 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怎么能统一思想呢?
比如说现在看这部电一影,所引发的感想就不同于三年前初看之时。2008年毕业之际,我在大学宿舍里看凯文史派西演绎荒诞人生,更多是感觉到灰色幽默,或者让自己牵强附会地去喟叹世界的荒诞。荒诞一毛一啊,我二十多岁的生命有四分之三是花着父母的钱毫无责任感地在学校中度过的,只会故作高雅的吟风弄月或浅薄的无聊郁闷,真正的生活还 未开始,所谓世界荒诞一性一更多是由学校停发补助费之类事情引发的。
所以看完之后我对电一影评论最多的话是:这电一影,啧啧……真是……这个电一影……啧啧啧
后来看到少将体时我想我几乎可以体会他的心情。
电一影的意义也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给人提供探索的道路。片中一个著名的长镜头,里奇用摄像机拍摄的随风飞舞的塑料袋。粗糙的画面中塑料袋忽东忽西、起起伏伏,“空气中充满了力量”,肆意左右着塑料袋的行进轨迹。这是一个很明确的隐喻,人生总是身不由己,被各种力量一操一控着,当风停力尽的时候,就是彻底坠一落的时候。人生本来有中心思想,年少时谁没有远大甚至古怪的理想?但现实是一个物欲、色一欲、传统、舆论构成的强大力场,人本原的力量渺小的可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被偏离原先的轨道,渐行渐远,无法回头。可就算回了头呢?一性一幻想刺激波曼重新找回生活的激一情,人生回到正轨,却被当做同一性一恋,幻想变为现实的时刻被一槍爆头;海军陆战队的退役军官是压抑了一生的同一性一恋,终于挣脱枷锁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想要真一性一情的生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凯若琳用坚强把自己的脆弱包裹起来,只能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放声大哭;安吉拉则沉溺在自己制造的谎言当中,当波曼剥一开她那层华丽张扬的壳时,里面只是一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但片中最让人同情的是里奇的母亲,与一个纳粹拥护者、男权至上、终身隐藏同一性一恋倾向的男人共度一生,她早已一精一神恍惚,失去自我。人说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可现实是,哪有有压迫,哪里就有死亡。
里奇最终选择择路而亡,就像《玩一偶之家》最后娜拉的摔门而去,终究给人留下了点希望。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
现实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