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2、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3、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也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4、 青年时期的朋友群体至关重要。在贫乏的物质生活面前,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相聚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支撑着,虽然个性不同,但却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彼此包容,学会了互相欣赏,学会了和谐相处。每个朋友都是对方的镜子,每个朋友都是对方的老师,相处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于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不就是最好最自然的教育吗?
5、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6、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7、 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8、 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并不难。但要把它写到每一个教职员工和每一个学生的心上,化作每一个人的活的灵魂,就不容易了。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育的伟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艰难也在此。
9、 互相协作。你是天下第一,也要由天下第二来帮你。
10 、原则性与灵活性。只有集体意志的原则性,原则性才有权威;只有建立在集体基础上的灵活性,灵活性才真正有效。个人的 灵活性 常常是既害别人,又害集体,时间一长,也必然害了自己。
11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12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13 、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14 、哪里闪光就从哪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