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自序中就说过,这出走的十五年是他一生最好的时期。
他去的地方不是旅游团三天两头就领旗飘遍的地方,那种搭个车,拍个照就走的地方也不适合去写什么,他的出走,本就为逃脱城市的世俗,去寻找一种古风情,寻找一份清澈,这种旅行属于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
一路上他走走停停,拜过佛祖顿悟的菩提树,进过中国文化界上最悠久的藏书楼;他去了罗马、埃及、安道尔,看遍了各国的人文和政治,却也不忘春秋的越王勾践,魏晋的竹林七贤。他所去的地方不全是赏心悦目的,有些仍隐藏着历史的阴晦,更有些,像蒙着一层灰尘,充斥着不敢直视的悲怆,或严肃或荒芜,或震撼或哀伤。
书中的文字没有太多的精致华美,所组成的意境更是一种清丽,没有频繁常用的字眼当束缚,创作的思绪、感触,如一泓清泉涓流,表现的极致,恰入我们每一个用心读的人的情怀。然而该直白的依旧是直白,该辛辣的还是不可回转的辛辣,一种意识流已经无法用单纯的散文和游记来概括了。
也许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就是由文字来传递的,但首先要有一个人把这种力量记下,再其次,有人能够接受到这种力量。他的文章像日记,落款分明。写作的时间和我们相差近十年,但至今仍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