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
“深圳十大观念”很有意思,这不是一些口号,它们都能直接从深圳人日常生活里面看到、感受到。举个例子,就是这第十条——“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条说的不是偶尔去深圳的人,而是那些真正的深圳人。我去深圳,有个特别的感觉,明明地处广东,听到的却是各地方言,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可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深圳人。别的地方的人可能对这“十大观念”不容易产生切身的体会,但我想,作为一个深圳人,看了这本书,看见这“十大观念”,会觉得这跟我是切实有关系的事情。口号与真正的观念的区别,我想,不落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跟普通人没有产生关系的话,就是口号;能跟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有根,就是真正的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这里体现的两个方向。比如说,第一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第六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就是两种并不完全一致的价值取向。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以往过分地只注意一个方向,好像讲究“时间就是金钱”,就不会“宽容失败”了。如果我们能既讲“时间就是金钱”,同时又讲“宽容失败”的话,那么就会完善一些,周全一些。
这“十大观念”里有一条跟我个人最有关系,因为我跟深圳发生联系,其实都因为这第五条“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我读书中对南方朔先生的采访,他讲到历史上这样的城市也是因读书而出名的。不过我觉得,这些历史上的“读书城市”和现在的深圳性质是不一样的。过去的人们爱读书,主要因为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入仕,直接改变个人的生存状况。我把这称为“功利性读书”。但是深圳讲“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这个态度并不完全是这种“功利性读书”。据我观察,深圳所提倡的读书其实是“非功利性读书”,比如每年“深圳读书月”推荐的书,每年评选的“十大好书”,都不是直接有用的那类图书。我多次引用《庄子》里讲的,人世间存在着一种“无用之用”——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思,变得丰富多彩,恐怕就离不开“非功利性读书”。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提倡、鼓励和支持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实在是一桩善举。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可能到深圳人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读书提高人的修养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
所以,在我看来,“深圳十大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最近一个时期,理论界与媒体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争论与思考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广东的改革开放也算是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我觉得其中最能体现30年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就是深圳。
我承认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我并不赞同所谓的中国模式论,因为目前大力倡导这个“模式论”的理论家们,他们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排斥普遍价值,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独特的东西,并以这种“特殊性”来对抗和抵制普遍性。因此,中国模式论变成了一种“中国特殊论”。其实,我们看一下深圳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它的创新并没有多少特殊论的成分,只不过是把个人价值、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和市民文化等一些现代性的普遍做法以及价值观念置入到这个新兴城市的发展之中罢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旧体制所没有的,由此培育出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无穷动力。在我看来,深圳的经验恰好是印证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如何经由向普遍性开放而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中国这30年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们表现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政治层面,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总结这一过程,如何把它放在一个观念史乃至思想史的层面上去梳理?在这个堪称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旧体制还在阻碍甚至对抗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都需要探讨。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还处在一个进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的很多经济成果,很多创造性的观念意识,还没有真正地转化为一种制度成果,尤其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奢谈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有些喧嚣浮躁和华而不实。中国现在处在转型的关头,制度变革还没有完全建成,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大谈“中国模式论”,是值得警惕的。
我更愿意把“深圳十大观念”放在一个中国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从这个高度审视,我觉得深圳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展开,至少在法治政府、公民社会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深圳30年改革创新积淀出了“十大观念”,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升级版,就是把深圳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为一个Idea的东西,在制度创新上继续发挥先锋的作用,给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开辟出一个新的路径。
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批评意见。我感到这本书有点表扬的味道,编撰者的眼光过于向后看了,缺乏向前看的勇气,缺乏一点深化改革创新的忧患意识。“深圳十大观念”伴随着深圳人民一路兼程,风风雨雨走过了辉煌的30年,但是,我要问的是,这十大观念是否还能够带领深圳人民继续走向未来的30年?在经历3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公民社会的建设、道德文化的建设,是否还能够继续依靠这些观念的支撑?新的原动力又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缺乏某种清醒的忧患意识,我相信这些原动力已经孕育在深圳人民的内心深处了,希望这本书的续篇能够反映深圳人民的心声。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
我曾在深圳、香港工作的六七年时间里,亲眼目睹了深圳的飞速发展。在深圳的变化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了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央对深圳的特殊政策等因素外,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深圳人具有的特殊的观念。可以说,深圳的飞速发展与这座城市有“十大观念”乃至更多的观念息息相关。
这些观念不是几个学者关起门来就可以想出来、写出来的。这些观念是深圳的历史发展所塑造的,是深圳发展的一部分,是深圳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理解深圳的历史发展,也就不理解这“十大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深圳的“十大观念”,不能把这些观念抽象化,认为这是持久不变的深圳核心价值。我相信,有些观念会随着深圳的发展变化而淘汰,有些观念也会随着深圳的发展变化而创新。
比如,“十大观念”的第一条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观念差不多是中国近30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条观念,大家都知道这个观念来源于深圳,它深深地打上了深圳的烙印。这个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在市场经济初行之际,金钱意识和效率意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空前的震撼与启蒙。但是,到了今天,这条观念可能仅仅对从事商业的人有意义,而不能成为政府官员和学者们的观念,即使是从事商业的人,也会把高品质的生活,承担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地位,而并不赞成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所以,我相信这个观念能够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首,是由于大家对深圳这座城市共同的历史记忆,而不是真的把这条观念当作深圳人的生活准则。
比较而言,我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样的观念,尽管有深圳的历史特点,但这样的观念具有普遍性,不仅在过去有意义,而且对未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仅对深圳有意义,而且对于全国都有重要意义。这应当成为深圳持久的传统。
观念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必须符合实际,必须与时俱进。观念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观念是由一座城市的发展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观念又会改变一座城市,塑造一座城市的未来。因此,面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当追问:未来二十年、三十年深圳还会产生哪些观念?哪些以前的观念在几十年后还会持续发挥作用?哪些以前的观念会消退?这意味着我们从发展的眼光,从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对深圳观念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深圳十大观念”,我觉得这些观念中强调个人发展的部分比较多,而公共观念并不够。比如说,缺乏一些关于公平正义、公共道德、法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我认为,深圳这个城市有两个特殊的地方,其一是毗邻香港,容易接受香港的一些观念;其二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且民营企业占主导。那么,如何结合这两个特点来提出符合深圳未来发展方向的观念和口号,从而引导深圳的未来发展,无疑是给深圳人提出来的发展课题。
[《深圳十大观念》的读书笔记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