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风云变幻,四十多年爱恨情仇。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无数王琦瑶式的小人物的生活汇聚成了壮丽的大上海。
从王琦瑶学生时代竞选上海小姐到住进李主任的爱丽丝公寓,接着暂住邬镇认识阿二,再到重回上海先后结识严师母、毛毛娘舅、康明逊、萨沙、并碰到旧相识程先生,最后认识到女儿的朋友们,之至被长脚所杀。一个人的生命很长,长到可以跨越四十多年的社会变迁;一个人的生命也很短,短到只有生死两点一线。
王安忆的语言细腻冗长,一点一线,一景一物都像被放大镜放大似的。文章开头几张篇幅全是写上海的景:弄堂,鸽子,流言。弄堂是旧时上海的影子,矮小紧凑的房子连成九曲回肠的小巷,物质匮乏的年代并没有妨碍流言的气流穿遍小巷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市井小民该有的生活气息。鸽子的描写则更显灵动,屋顶上的鸽子是城市的精灵,他们俯视着这座城市的一举一动,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笔下的鸽子其实是一双上帝的眼睛,他默默地看着,看着人们生,看着人们灭。直至主角离场,鸽子还是划过楼群之间狭窄的天际,黯然飞过。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体现出了时间的更替性且主次分明。王琦瑶是主线,漂亮的外貌和朴素可人的气质自然是后面竞选上海小姐的必要条件。刚开始她抱有顺其自然的心态,后来随着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她有了向上的劲头。沪上名媛之争其实是有钱有势之人的游戏,博得上海三小姐的席位似乎更符合这场游戏的规则。李主任在当时是权势的代表,而渺小的王琦瑶选择了李主任,无论对错,有主观意愿,也有形式所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来去匆匆的李主任不仅改变了王琦瑶的人生轨迹,还成了她后半生的“宝藏”。
李主任是我同情的一位人物,处在政治漩涡中的他看似位高权重,实则身不由己。历史的更迭不会同情任何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李主任对王琦瑶有情,也有义,知道自己朝不保夕,临走给她留下了金条。殊不知,金条给了她生活保障,最后也因金条而死。看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因,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果。尤其喜欢程先生和阿二。程先生重情重义,有自己的生计活和爱好,无论王琦瑶声名鹊起还是穷困潦倒,他都初心不变,对她好。真男儿也!阿二是王生活的小插曲,但含蓄天真的状态和向往新世界的理想却凸现了社会向前进的态势。当然,薇薇,薇薇的朋友们,蒋丽莉,吴佩珍等人物自然是文中不可缺少的血肉,生活中也许就是你或我的影子。
读完长恨歌,收益颇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一往无前,我们终究逃不掉行驶的轨迹。时常在想,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我们个人的轨迹有对错吗?没有谁能判断,或许只有让时间去检验。正如王琦瑶的一生,难道只有悲凉的底色吗?那围炉夜话,牌友,派推又是谁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