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大概就是对发生的一切都置身事外漠不关心,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心,无牵无挂无情无趣的一类人。如果这个定义没问题,那么这本书里加缪塑造的主人公默尔索就正是样的一个人。
故事是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的,他的母亲被他送去了养老院并且很少去探望,他在去处理母亲葬礼过程中并不悲伤,他拒绝看母亲的遗容并在等候室喝咖啡吸烟,他记不清自己的母亲具体年龄也不在乎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他第二天就去看了一部喜剧电影,然后又和女朋友开心地游玩。
默尔索很爱他的女朋友,而当他女朋友问他会不会和她结婚时,默尔索回答“可以”。可以结也可以不结,他就是这样觉得的,即便他知道女朋友听了可能会不高兴。
他对公司为他提供的去巴黎的发展机会也不在乎,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他的邻居中有一个行事卑劣的人,而他并不在乎是否成为他的朋友,但却轻而易举地答应他邻居的一切请求,因为他觉得可以答应也可以不答应,既然你要我答应那我就答应,无所谓。
于是他接受了这个邻居的周末度假邀请,并在过程中阴差阳错地过失杀掉了他邻居的情敌。所以他入狱了,狱中他失去了自由,但是感觉也还好,他不在乎。
直到对于他的犯罪开庭审判,法官在了解到以上他的行为后,直接正义地宣判了他是一个“毫无人性”、“叛离社会”的人,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因何动机杀人已经不重要,他必应受到严厉的处罚。于是他被判处了死刑。
但是这一次他发现在法庭上,法官能和辩护人你来我往地交锋,证人可以阐述着对他的看法。只有他在法庭上面对着对他自己的人性、精神、道德的践踏与残害,却只能听之任之,不能做任何表达。他在这样一场看似正义的道德审判中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局外人。
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小故事,如果从一开始所定义的“局外人”来讲,那么一个人是不是局外人只不过是自己的选择而已。但如果从不能遵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会成为“局外人”而言,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也说不定会沦为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以说第种一层面的局外人是自己的选择,另一层面的就是被社会附加的。就像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只是因为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悲伤,就可以对他之后的犯罪做出审判。这就是《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吃人”吧。
默尔索开篇的故事和我们魏晋时期的故事“阮籍丧母”很像。阮籍被告知母亲快死时,他也若无其事的和人下棋,母亲去世时他也会大吃大喝。阮籍和嵇康有一个观点叫做“越名教而任自然”,意思是超越伦理纲束,任由人的自然本性。恰好这本书里狱中的默尔索也说过这样的话“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所以我们满篇中看到的全部都是伪善的世人们在批判着那些刺痛了他们的真实的东西。
“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如果最后默尔索就这样被这虚伪而自负的世界所征服,那么《局外人》就不会是一部经典。
故事的最后,一个神父来到了被判死刑的默尔索的牢房,无比“真诚”地劝说默尔索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不是为他的杀人的行为,而是为他在母亲葬礼上的那些“毫无人性”、“叛离社会”的行为。于是默尔索爆发了,这是他第一次的情绪波动,这里的呐喊成为全书的高潮,就像给一个濒死的病人开启了起搏器。默尔索只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作为的活下去,凭什么要被“纠正”被下定义甚至是被怜悯??
被世人所抛弃,仇恨,或是证明自己属于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神做不到,道德也做不到,大概只有荒诞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