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止听一个人说很喜欢这部作品,有喜欢电影的,也有喜欢原著小说的。在前一段时间这部电影确实也大热,于是拾起原著,看看写的是怎样的故事。岂料,一拾起就横跨了接近一个月,读书的绝对时长为27个小时。算是我读的书当中数一数二的时长数了。但读书的时长并不代表故事内容的精彩程度,仅仅代表了原著的篇幅,毕竟作者连续写了17年(1988年-2004年),而电子书在我的手机上显示是2600多页。
首先,在我表达对本书的看法之前,先表达一下对作者的敬意。毕竟很少有作家会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不离不弃地在他国的历史基础上写这么长的一本书。如果不是因为他对历史和此作品的沉迷与爱,我想不出有第二个理由了。也很感谢作者在不懂汉语的基础上,让人把中文相关文献书籍翻译出来参考,并把我国盛唐历史用如此简单易懂的语言写出来。
如果不是这部作品,相信我对盛唐历史,包括里面出现的人物,比如:空海,唐玄宗,杨玉环,高力士,李白,白居易,柳宗元,韩愈,王叔文,惠果高僧等,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学初高中背的少的可怜的几首诗句和在脑子里连接不起来的历史事件上。我也因此可以窥见盛唐的长安城是如何繁华而又包容的一个城市。“长安有如一个大熔炉。人种的熔炉,文化的熔炉,圣和俗,繁华和颓废的熔炉。空海入唐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城市。其规模甚至凌驾西罗马帝国之上。人口约一百万,其中有一万人异国人,亦即每百人之中就有一人是异国人。” 其对于世界的影响程度,并非之后的中国可以达到的。在这方面来说,中国在历史进程上(包括现在),对于世界的影响和包容,一直是落后于大唐的。
原著在盛唐历史的时间轴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以为求密宗大法而入唐的年轻日本修行僧——空海为主要人物,将其在唐国两年期间所发生的奇幻故事写了下来。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大框架下,把正史的内容都打乱,揉碎,再按照历史时间轴线,在几个大历史事件和诗歌作品的点缀下,用奇幻的手法写下自成一体的故事。
除了对历史事件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感(当然对历史的改编部分,作为读者也要分辨出来),对两位诗人的作品及其写作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李白在沉香亭宴会上酒醉写的《清平调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
李白如何得罪了高力士,又如何被驱逐离开长安。
又例如白乐天如何竭尽所能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诗《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除了对历史和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著对佛教和密教的探讨也挺有意思。
“所谓和尚和儒生,富人和穷人的称谓,都是人的分法。因为有‘人法’,才区分出来的。更进一步说,在天法之内,我们和花,狗,树,蛇,鱼都是相同的。恐怕和地上的石头,天上的云等一切也都相同。宇宙原理充斥在我,你,方才的梅花,走过的汉人和胡人,屋子,流泻的乐音,煮鱼的香味等之中。总之,那就是所谓的曼陀罗。”
“所谓色,是指这宇宙存在的所有物。那不单是指人,牛,马,牡丹,石,蝶,雨,水,云这些。浮现在人心的所有一切,也是色。男人爱慕女人的情感,女人爱慕男人的情感,那也是色。憎恨,悲哀也是色。色即是空。”
说完原著的优点,也要叨叨一下在我看来的一些缺点。
首先,最大的缺点就是啰嗦。也许是十几年以来连载的原因,书中的情节内容不可避免地过多重复。就如边播边拍的电视剧一般,篇首总是要回顾一下上一期的内容。而作为一鼓作气读下来的读者,直观感受就是,这本书真是啰嗦。虽然我可以理解导致啰嗦的原因,但是还是无法轻易“原谅”这一做法。可能看过更胜一筹的其他著作,总觉得作为全集出版之前,还是应该对连载的内容加以修改之后再出版。而对文字的敏感与纠结如我也看得出来的问题,相信作为作者更应该可以看出来。不过也许在作者看来,既然已经花了十几年来写,那写的每一个字都不应该有删减地出版吧。但无论如何,从此书可以看出,写的时间跨度长,和著作内容的精彩程度并不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是到后面逐渐出现了颇为“狗血”的剧情。读书过程中,分别读出了琼瑶电视剧即视感,岛国动漫即视感,有些剧情还分分钟让人想变成黑人问号脸。具体例子就不写出来了。总的来说,毁誉参半的一本书吧。
而陈凯歌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的电影,又是另外一个故事。在我看来,电影没有把大唐盛世下的长安城的繁华拍得足够好,故事也不够丰满,有一些原著里精彩的片段和人物都被删减了。也是,本来也不能奢望电影可以完全达到甚至超越原著的水平。也罢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