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你是谁?】
无论我再怎么想回避,都无法做到熟视无睹:Siddhartha,悉达多,就是佛,是菩萨,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虔诚,是一种宗教,是即使你不认识耶稣不认识阿拉,也还是会听过见过的那尊,佛。如果不信的话,你可以四处走走,这个地球上没有教堂没有清真寺的地方很多,但是完全没有寺庙没有供奉菩萨的地方,我看,应该没有......
宗教是什么?按我的想法,跟政治一样,最好把它当成哲学的一部分,不然走火入魔起来,很是辛苦的。好在几天前看到培根他老人家在《论人生》里也这么说:“我们要心平气和,仅把属于信仰的东西归之给信仰,这样才是适宜的。 ”—— 换句话说,各路大神,敬而远之,善哉善哉.....
然而,《悉达多》,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 Hermann Hesse,郝尔曼·黑塞的重要作品之一。既然热爱文字的你,看看有何妨呢?
只是,接下来,当悉达多开始出现时,出乎意料地事情接踵而至……
平时,我有几本书同时看的习惯。但是他来了,不行了。其它书打开,都又放下了。按理说,悉达多,那么短,那么正经的一本书,看看就能分分钟睡着的书,它,竟然有一种魔力,让你见过他,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很简单,从第一页起,每看一页两页,我就会举着这本书,睡着。本来对要抓紧时间看书的人来说,这是最糟糕的一种现象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觉得这种入睡有什么不妥,相反,每次忽然醒来时,异常平静与安宁。这种感觉很奇妙,像是沐浴在阳光灿烂空气清澈无比的状态下,中文里的一个“沁”字可以解释。这种可以说是单纯肉体上的感应,让我觉得很好奇,我想知道为什么,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反应。
难道就是因为这是难得的一本书,里面说的我都同意吗?难道就是因为这是一本终于说可以特么地不用没事感这个天动那个地的书吗?难道我仅仅就是被悉达多,他做出了离开亲情、师训、友情、佛教(教,第一声那个教)、情欲和财富这种选择来拯救自己而感动了吗?
当然,书里,悉达多的美貌与思想是迷人的;他有一个Govinda那样忠诚与信赖的朋友是令人羡慕的;他能够见到Gautama,佛陀的微笑与光辉并且不卑不亢地回拒对方之路也是痴颠醉人的;当然,书里,悉达多,就是那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的那个僧......
你挖过土吗?比较深的那种?以前地理课上有关地质分布层的内容,我总是看不懂:为什么可以如此确定地认为土地的结构就是一层一层的呢?为什么如此确定会是这样的顺序?不会颠倒吗?直到有一天,终于我亲自去挖了一次“肥”—— 原来答案很简单,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就是这个样子的,去年割下来的草,一定是在今年割的下面,前年的草,也一定在去年的下面,以此类推,最下面一层被覆盖着在那里时间最久,自然变化最大,可想而知,一年一层,每层一种颜色...... 思想也是,我一直认为人是有阶级的,我说这个阶级跟资产跟地位无关,仅仅是思想上的层次区分,换句话说,我认为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人,是有格局之分的,但是格局这个词,我又觉得3D感太强了,还是阶级比较好,可以一层一层的来看,并无贵贱好坏之分,却是有高低之分,总之横向纵向看起来都只能升不能降,这倒是让这个话题变得轻松一点。《悉达多》的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这个的呢?
跟微信读书上的苏念秋版的不同,在我看的法语译文版里,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包括四篇内容。仔细多看几遍,你会发现,这就是悉达多的一生:
- 年少的悉达多:是生在婆罗门的儿子,是沙门的弟子,修炼途中遇到活佛,觉悟。
- 成年的悉达多:因为觉悟而看清人间本物,为其色所染,续而进之,再悟,离开。
- 年老的悉达多:命由子继,返璞归真,一声Om,唵,尽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位。
所谓思想的层次,就字论字的想法是很愚蠢的,没有知识就去谈智慧更是愚昧的,就像年少的你,用年老的他的话来标榜自己——
年少时用想象在看:花非花,雾非雾,雾里看花;
成年时用眼睛在看:花即花,雾即雾,视雾睹花;
年老时用心灵在看:花本雾,雾本花,花雾一体。
到此为止,不难想象,这是一篇很难下手的书评,作者用诗人的语言寥寥数语竟已写尽佛陀的一生,你我这种无名小卒还有什么可以写的呢。所谓写书评,一不小心一定会变成“全文摘要”了吧。书中值得大写特写扩张重合的主题实在太多太多了。就在我自己跟自己转圈思考的时候,我翻了翻这些日子以来写过的书评,意外发现自己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其中,有一本巨大号边长约为50厘米的,法汉字典!一眼望去,工工整整的手写小楷,精神抖擞,似乎时间从未出现过”—— oh!时间,这个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原来我也已经提过同样的问题,因为这本书里,毕竟这才是最让我震惊的一个概念,它就是:“如果,时间并不存在呢?!”
觉(觉,第四声的觉),得自已醒过来才好。醒来时发现你还在,更好。
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接下来无论再读什么书,再去哪里,无处不在的悉达多一直都会在吧!
悉达多,他是你吗?
另:不得不提的一个细节,书里的“孩子”、“孩童”都是贬义词,是只长了年纪却没有长脑子的像是宫崎骏那部《千与千寻》里的“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