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石黑一雄的作品,也是因为诺贝尔奖慕名而来,说实话,看到一半时还觉得这本小说除了平淡,还带有一点恐怖之外,其他就是云里雾里的描写,但越往下看时,才发现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另类的分裂式的写法,直到悦子说起与景子开心的坐缆车的一天,这时候才意识到这本小说里面各种人物的影射关系,原来佐知子就是悦子,而万里子则是景子,而妮基则是悦子到英国之后,或者可以说佐知子到美国之后的另一个孩子。这里面,各个人物都有近似相同的遭遇和苦闷,以及各自孤单和悲哀的情感世界,对于景子的死,书中没有过多的直面描写其原因,但是景子的影子完全可以影射到万里子的身上,通过万里子的内心世界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景子会自杀,而对于万里子,相当于景子的影子来说,战争及成人冷漠世界,对曾经五六岁时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震憾的,心灵遭受的创伤和恐惧以及孤独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作为母亲佐知子(也就是悦子的影子)而言,并没有把自己女儿的心理与情感问题当作问题,只是带有一些虚荣和急迫,一些自私和浮躁的心理迫切的想在弗兰克的身上找到一点对未来的希望,她把她所有对未来的计划全都赌在这个不靠谱的男人身上。口口声声说一切为了女儿的成长。女儿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可她并没有真正的在内心上关注过女儿万里子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甚至溺死万里子的小猫,这是万里子内心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可她的母亲并不在乎,在她眼里这些都是拖累。而悦子回忆与万里子的交流带有那些暖意和耐心的交流,正是悦子真正认可景子死因的所在,悦子明白景子的死是她长久以来对景子的心理上的忽略和敷衍,她认同这一事实,所以借回忆与万里子的故事侧面影射出来。
另外书中绪方先生和二郎的相处和对话方式以与悦子和妮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儿女长大之后总没有再多的耐心去倾听和陪伴父母,而作为父母总为子女打算,生怕变成他们的拖累。子女的敷衍与反感以及暴躁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发泄到父母身上,而父母总是包容的,即使内心悲凉和忧伤。子女的情感与思想已经与父母渐渐的疏离了,这是父母所面临的悲哀以及孤独的处境。
本书里面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未曾真正的走进过或者到过,倾听过别人的内心,都是在一种焦躁的情绪中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和喜恶嫁接到对方身上,而并不在意对方是否真正需要或者对此排斥,即使是亲人也是孤单与悲凉的心理。
小说采用大量的回忆写法正是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甚至是辩驳、内疚或者忏悔都揉合在里面,让回忆带着自我情感世界里这些诸多的独白和影子,进行自我反省和宽慰。
唯一快乐的时光就是悦子回忆坐缆车上山游玩的一天,那种快乐属于万里子,也属于景子,更是佐知子、悦子最坦然面对一切的态度和时光。那天他们的所有快乐来自于:不要总封闭在过去的世界里,一切都要乐观的向前看。